人体工学键盘的半年使用体验
我的背景
即使在我开始以按键为生之前,我一直都是一个重度电脑用户。大约18岁时,我开始出现重复性劳损(RSI)的症状。大约在同一时间,我了解到Dvorak键盘布局,于是决定改用它,希望能够解决我的问题。当时确实有效,因此在过去的17年里,我一直使用Dvorak键盘布局。
与此同时,我对人机交互以及如何将人类大脑中的内容尽可能流畅地输入机器非常感兴趣。受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物理键盘,包括微软人体工学系列(我费了很大劲才让Windows 2000识别它——真让人费解)和Kinesis Advantage,但多年来我最钟爱的键盘是Ergodox EZ。Ergodox(及其ZSA系列的Moonlander)是一款坚固的键盘,拥有几个我逐渐意识到非常重要的特点:
分体式设计。任何将两半连接在一起的键盘(其宽度窄于肩宽,而我目前见过的所有连接式键盘均符合这一特征)都会导致肘部内收、腕部外展,这似乎是我腕部疼痛的主要诱因。
键盘倾斜。肘部的情况类似:去年我发现自己手臂疼痛和麻木,经检查与早期肘管综合征的症状相符。通过倾斜键盘(将两半旋转使手腕处于轻微角度),肘部可以保持更自然的轻微弯曲姿势,自采用此设计后,我的肘部问题再未出现。
图1. 微软人体工学键盘。
拇指区域。我最初出现的症状被亲切地称为“Emacs小指”。事实上,在大多数键盘上(尽管遗憾的是ThinkPad已不再如此),位于右下角的控制键本应由手掌握持——这会让某些组合操作稍显不便,但并不比用小指操作更不方便,且能保护最弱的指头。事实上,我认为它更适合以vi命名——逃逸键可能是标准键盘上最不符合人体工学的按键。有些人喜欢将它放在大写锁定键的位置,这当然完全偏离了重点。我选择Kinesis Advantage的原因是,在这些键盘上,大拇指(在标准布局中高度被低估)获得了一组专用的按键,非常适合修改符等功能,因为可对立的大拇指不会限制手部其他部分的动作,无论如何使用。
图2. Kinesis Advantage。这款是无线的,而我的原版型号则通过PS/2电缆连接。但布局并未改变。
可编程性。我的自定义程度与某些人相比相对简单,但我的键盘使用习惯相当独特,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自定义键盘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键位较少且需要频繁使用层功能的键盘,我希望能够按自己的需求设置层功能。我最复杂的自定义是,我偶尔会作为业余速记员速记员,而不是使用单独的设备,我发现能够将键盘配置为支持Plover理解的速记协议(如TX Bolt或GeminiPR)非常方便。

以手指为导向的打字法
怀着这种想法,当我偶然发现CharaChorder时,我非常兴奋。其承诺很简单:通过减少手指移动和速记风格的和弦输入(尽管其理论设计旨在降低学习曲线,基本上就是一次性按下单词的所有字母)来提高打字速度。我报名参加了预售,收到产品后立即开始尝试,每天在(非常优秀的!)训练软件上练习数小时。
图3. CharaChorder One。
如果你曾经参加过打字训练,你就会知道,他们教给你的练习和技巧的大部分目的,就是让你的手指始终保持在基本键位上,这样你就可以用最小的动作到达所有字母。CharaChorder 彻底颠覆了这一点:在 CharaChorder 上,只有基本键位。在传统键盘上,你需要向上、向下或向侧面伸展手指来触达某个按键,而在 CharaChorder 上,你只需在相应方向上晃动摇杆,无需将手指离开按键。事实上,CharaChorder 还配备了第二排摇杆用于方向键或鼠标模拟功能,但出于本文讨论的目的,我们将忽略这些功能,因为它们对大多数打字体验影响不大。
我喜欢紧凑的机身设计与和弦输入的强大功能相结合,并兴奋地想要基于 CharaChorder 的独特结构开发一种新的速记理论。不幸的是,我遇到了阻碍:CC1 运行的是 CharaChorder 操作系统,这是一个闭源项目,仅提供有限的和弦配置选项,而且必须在设备上运行这一事实,与我习惯的软件解决方案相比,严重限制了可实现的功能。CC1非常适合需要频繁出差并连接不同电脑的用户,但这并非我的使用场景。此外,CharaChorder在人体工学设计上显然并非优先考虑,例如下压按键需要同时按下四个方向键,激活时需要施加相当大的力(42 × 4 = 168 克),而一些默认和弦配置需要进行令人痛苦的剪刀式和扭转动作,导致我在练习后双手非常酸痛。对我来说,最后的导火索是使用CC1大约一个月后,其中一个摇杆松动了;CC公司很慷慨地寄给我一个替换件,但不久后,第一个键盘剩下的半部分上的摇杆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我听说CC2的制造质量有了显著提升;请不要因为我的这次经历而放弃尝试它!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方便的设备,尤其是如果你经常需要携带键盘并使用软件不受你控制的电脑,或者你想将键盘固定在裤子上。
幸运的是,在CharaChorder的Discord频道上,我被介绍给了Svalboard Lightly。
Svalboard Lightly
Svalboard是备受喜爱的DataHand的后继产品,其设计理念与CharaChorder相同: 每个手指对应一个键盘“集群”,与传统键盘不同,手指无需离开当前集群去按压其他键,只需在集群内移动方向即可按下键位——包括向下按压,这与标准键盘类似,但与CharaChorder不同的是,后者向下按压的操作过于笨拙,无法作为标准打字的一部分使用。
图4. Svalboard Lightly。
它摒弃了传统机械键盘的弹簧式开关,转而采用一种更简单且更具科技感的设计:红外线光源向键帽的茎部发射光束,初始时被键帽上的“旗帜”阻挡,当键帽移开以允许光束击中检测器时,便触发按键操作。磁铁——实际的、永久性的钕磁铁——被用于替代传统开关弹簧的触感,按下键盘需要打破磁铁的吸引力,这种感觉与传统弹簧开关相似,但激活所需的总力要小得多。
这与它的设计理念一致:除了电路和磁铁外,所有部件均采用开源设计进行3D打印,并通过标准螺丝固定,确保任何可能损坏的部件均可更换,即使电路板停产(如DataHand所发生的情况)。
优秀的
Svalboard运行QMK,这是可定制键盘固件的事实标准,我之前在Ergodox上已经习惯了。不过对我来说,ZSA现在提供的Oryx配置软件(与QMK目的相似)是全新的;我之前从未尝试过!值得注意的是,它默认使用的QMK变体是Vial,这是一个基于QMK的分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编辑器实现了动态布局编辑,或者(对于Svalboard)优秀的Keybard,它用一个更轻量级的基于Web的替代方案取代了Vial的前端。
我之前从未想过要使用图形化配置工具,因为我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编写一些C代码,因此不妨直接利用固件的全部功能。但这种工具带来的质的飞跃,尤其是在我还在适应开发板并调整设置以让日常任务更加顺手的时候,简直令人惊叹。能够打开网页调整按键设置,带来了大量提升使用体验的改进。这些改进我本可以实现,但从未去做,因为我不想中断工作流程去刷写键盘固件,之后又很快忘记了这些改进。
这与Svalboard的另一个让我非常欣赏的特点紧密相关:每个部件都可进行精细定制。在组装时,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按键,截至目前,还有三种不同的指点设备可供选择,这些设备可以安装在Svalboard的任一侧。即使在组装完成后,用户仍可以通过松开螺丝,将键盘上所有与手接触的部分进行移动、旋转、升降或完全拆卸。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桌面上放着一把螺丝刀,以便在发现某些动作对我来说更舒适或不舒适时进行微调,而软件也允许我轻松调整布局,将更常用的操作放在更容易触及的按键上。
注意事项
虽然总体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设备,但我不能忽视Svalboard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对它非常满意,现在它是我唯一的日常键盘。不过,有几点虽然对我来说远非致命缺陷,但确实值得考虑,如果你有机会试用Svalboard,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首先,也是最不重要的,我遇到过几次轻微的制造质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固定键盘的磁铁在我拥有Sval期间曾有三四次从塑料外壳中脱落。幸运的是,与CharaChorder不同,Svalboard的可定制性使得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用一些超级胶水和稳稳的手,几分钟内就能让它们恢复如新。但不得不暂停工作去重新粘合键盘总是不愉快的。当然,Svalboard也提供3D打印套件,所以理论上我应该自己动手组装,这样就不用怪别人了!
其次是价格问题。一款高端机械键盘如ZSA Moonlander通常售价约为USD$400。但Svalboard的价格轻松翻倍,甚至更高,具体取决于配置。对我来说,目前这款设备绝对物有所值,但你的体验可能因人而异。如果你有空闲时间且拥有3D打印机,套件选项会便宜得多,而且看起来很有趣。
Svalboard需要正确配置,否则使用起来会非常不舒服。在我看来,能够舒适且一致地按下按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键盘的设置是否到位。因此,如果你需要频繁移动键盘或自己需要频繁移动,你会发现自己需要花大量时间重新定位和重新配置键盘。我强烈建议考虑使用椅载式解决方案,这样键盘可以相对于你的身体和手臂保持静止位置。相关地,其众多活动部件使其难以轻松携带; Morgan 销售一款专用的旅行箱,但它体积较大,不适合随身携带,而且由于其对位置的敏感性,我也不太愿意在火车或飞机上使用 Svalboard。此外,光学按键传感器需要主动红外线,这意味着它们的功耗过高,无法实现无线使用。
它对打字不规范的用户也很苛刻。对于习惯整天在平板键盘上猛敲的人来说,键盘的轻盈感会让人觉得它像个敏感的扳机。我经常发现自己会打出在传统键盘上不会出现的错别字,因为从产生按键的冲动、移动手指到按键位置,再到施加足够的力来触发按键,我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考虑自己的动作。使用Svalboard时,我感觉自己是在决定按下键盘之前就输入了字母,然后不得不清理由此产生的混乱!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练习的问题,随着我对键盘的熟悉程度提高,情况确实有所改善,但即使使用了六个月,我仍然在与这个问题作斗争。
最后,尽管Svalboard(以及其他类似DataHand的布局)在打字方面与平板键盘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重复按键操作。在传统键盘上,重复按键只需做出一个可能不太自然的动作移动到目标键,然后进行几次简单的按压动作。而对于Svalboard,重复按键则需要每次按压都重复伸展/卷曲的动作,这比单纯重复按压要困难得多。这种情况在需要快速连续按压特定键的游戏中最为明显,但在输入含有某些双字母的单词时也能观察到。不过,对此问题存在一些解决方法:
- 首先,并非所有按键都存在此问题:至少每个键区中央的按键与传统键盘相比至少同样容易快速按压,甚至由于其超轻触发开关而更易操作。我发现向内和向下的按压动作也相对容易重复。如果你能将需要重复的键码分配到这些易于重复的按键上,就不会有问题。
- 作为更通用的解决方案,QMK支持绑定一个“重复”键,可用于重复上一次按键操作。如果你将该键绑定到一个易于重复的按键上,就可以舒适地重复键盘上的任何按键。我尝试过几次,但牺牲一个主要按键加上心理负担,与重新排列需要重复的按键相比,对我来说不值得。
我的 Svalboard 设置
以上是我对 Svalboard 作为设备的看法;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其他评测,其中一些更为深入,但这些是我在使用 Svalboard 的前半年中注意到的一些事情。本文的其余部分将介绍我如何设置 Svalboard,以及我日常如何使用它。
安装
我的Svalboard安装在椅子支架上,通过SmallRig Magic Arms固定在椅臂上。我曾尝试过桌面安装和桌下安装,但发现自己经常会移动椅子,导致与键盘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这会让我陷入不良的打字姿势,并打乱我的打字节奏,直到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调整回来。相比之下,将Svalboard安装在椅子上意味着,只要我将手臂放在扶手上,它们在Svalboard上的位置始终保持一致,我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我的猫用电缆当作咬咬玩具。磁性电缆连接意味着,如果猫咪决定用牙齿咬住电缆悬挂,电缆会自动脱落,导致轻微不便和可能的电缆损坏,而不是价值千美元的键盘被强行从外壳中扯出并摔到地上。我选择了这些型号,因为它们可以垂直旋转,但所有型号基本上都可以互换。
图5. 电缆破坏者将军,被抓个正着。
键盘布局与重新学习打字
我的Svalboard布局可在GitHub上获取(Keybard格式),附带部分有时会更新的文档。
当我学习Dvorak布局时,我第一次真正学会了盲打。不知何故,我几乎完全保留了QWERTY布局的逐个寻找按键的打字技能,只需在面对QWERTY键盘时进行短暂调整,就能以合理速度开始打字。因此,我推断,既然Svalboard与我平时使用Dvorak布局的平坦键盘在物理结构上差异显著,如果选择一个与Dvorak布局足够不同的基础布局,那么我的Dvorak肌肉记忆就不会与之冲突,两者都能保持完整。而且,既然我正在学习一个截然不同的物理键盘布局,这也不会让我速度变慢太多。于是,我选择了Hands Down Promethium,这是有人推荐给我的分体式键盘布局,由Ira Cooper适配到Svalboard上。
这是一个错误。
事实上,HDPm 和 Dvorak 键盘布局会不断相互干扰,我发现自己在使用其中一种布局时,经常会因为另一种布局的肌肉记忆而出现打字错误。六个月后,我在 Svalboard 上的打字速度已经达到了大约 80 WPM,而我在 Dvorak 上的速度大约是 120 WPM。但考虑到 Dvorak 肌肉记忆带来的干扰,我只能假设如果我使用的是经过适配的 Dvorak 布局,我现在应该已经达到全速了,而我的平键盘 Dvorak 布局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受到影响。特别是因为主键区大致是彼此的镜像,我经常用错误的手的正确手指按键。也许如果我将布局镜像,会更容易一些,但现在已经太晚了。
图6. 我的基础布局,源自Hands Down Promethium。
然而,作为成年人学习新的键盘布局,我发现这是一项相当有教育意义的尝试。与Svalboard的互动中蕴含着一种需要专注的协同作用:我会进行几轮monkeytype测试,发现自己因键盘配置错误而反复出现特定错误,随后拿出螺丝刀调整键盘,然后继续练习。但这样做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以区分哪些打字错误是由于键盘配置错误、大脑失误还是物理意外(后者偶尔会随机发生!)。这几乎是一种冥想状态。
从HDPm的主要改编是垂直镜像。这是因为,至少对我来说,Svalboard的北键比南键难按得多,尽管在平板键盘上,传统观点认为顶部行比底部行更容易按。当时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我发现内侧侧键比北键更容易按下,因此我本希望将HDPm的底行映射到Svalboard的内侧侧键而非顶行。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布局总体上相当不错,现在我已经开始习惯它,因此不值得再进行调整。
在手指上,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后,我发现最容易按下的键依次是:
- 中间键,
- 接着是南侧键,
- 然后是内侧键,
- 最后是北侧键。
外侧键相对不舒服,尤其是对较弱的手指而言,因此我将它们保留给不常使用的键。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缺少Escape键:我实际上通过同时按下⌦ Delete和⌫ Backspace来输入Escape。这花了我一些时间适应,但现在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方式,并会考虑对其他不常使用的键(如↵ Enter)采用类似方法。使用外侧按键的组合操作可以稍微转动手腕,因此对于这类一次性操作来说,比输入字母要舒适得多。
在拇指上,对我来说最容易按下的按键是内侧的“垫”按键和底部的“关节”按键,其次是向下的按键。击打“指甲”和“向上”键所需的侧向动作并不困难,但会造成压力,导致我在一天结束时拇指疼痛,如果将这些键分配给使用过于频繁的操作。这可能与我的病理生理学有关:你应该自己尝试。
高层级
Svalboard 只有 60 个按键,因此分层是实现完整按键组合的必然选择。我拥有三个“日常”分层(不计 Shift 键):基础分层、数字/符号分层,以及导航/控制组合分层。这些均为“瞬时”分层,即通过按住某个按键在不同分层间切换,且在编辑文本时可实时在所有分层间切换。分层似乎是让人们对键盘数量较少的键盘望而却步的原因,但在使用 Ergodox 键盘(对于许多键码,基础布局中存在一个较难触及的按键,而更高层级中则有一个更易触及的按键)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拥有一个易于触及的层级切换按键比使用需要伸展双手并改变手部位置的专用按键要舒适得多。我发现三个层级足以避免过度的心理负担,同时仍能提供充足的按键空间(截至目前,我的所有层级,甚至基础层级,均未被完全利用)。
我已经确定了一个手动分区设置,其中软件修饰键如⇧ Shift、⎈ Ctrl 和 ⎇ Alt(对我这个 Emacs 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位于左拇指区域,而层切换修饰键则位于右手区域。将修饰键设置在拇指上,可以让我每个修饰键只使用一个按键,因为拇指可以独立于其他手指移动。而将层切换键(这些键无法被软件检测到)设置在右手拇指上,让我在游戏时可以绑定键盘左半部分的全部按键。❖ Super键也设置在右手,原因相同:它通常在游戏中无法被绑定。各键区的设计颇具巧思:在Svalboard拇指键区中,同一侧的键位组合(例如我布局中的⎈ Ctrl+⎇ Alt)可轻松同时按下,而不同侧的组合(例如⎈ Ctrl+R)则无法同时按下。因此,⇧ Shift 键位于集群中央,可通过两侧轻松触发。而对于右侧修饰键与 R 或 ↵ Return 的特定组合,我通过其他层级设置了专用组合:例如,控制层的 R 键可触发 ⎈ Ctrl+R。在右侧键区,我放置了布局修饰键,并利用了 Svalboard 继承自原始 DataHand 的一个有争议的功能:拇指键区的中间键具有“深按”功能,需比平时更用力按压才能激活。显然,这只能在按住常规键时发生。这对我很理想,因为我使用❖ Super与各种控制和功能键的组合来控制我的窗口管理器,因此,虽然中间按压通常会启用我的控制/导航层,但通过更用力按压,我还可以激活❖ Super并控制我的窗口管理器。遗憾的是,我有时需要使用❖ Super与基础布局中的键位组合,因此我还需要一个不涉及切换至控制层的纯❖ Super键。
符号层包含对称的括号对,以及标准数字和符号。值得注意的是,我使用的是“程序员Dvorak ’——在该布局中符号优先于数字:作为程序员,我输入符号的频率远高于数字,而优先处理小数字而非大数字则体现了本福德定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拥有专门用于数字和符号的整层键位(而非仅限于顶部一排和部分周边键位),我能够在此布局中直接表示标准键盘的全部符号和数字,无需切换。尽管额外层级可能对这些键位的可访问性构成负面影响,但我认为这一优势足以抵消该缺点。我还在这里保留了一些不常用的键,例如我的⎄组合键,我仅将其用于那些过于罕见而没有专用键的符号。我使用组合键来输入偶尔需要带音标的字母、表情符号、数学符号或非ASCII标点符号,如引号或破折号。为了清晰起见,引号必须正确对齐:打字机上的“直引号”仅因字符空间不足而产生,因此在有更强大的编码可用时应避免使用。我发现“直撇号”在语义上区分撇号(其手性不重要)与单引号时很有用,尽管这与Unicode的建议相悖。
图7. 我的符号布局,包含匹配的括号和ANSI Dvorak风格的数字。
控制层最重要的是有两个“WordStar钻石”用于文本导航:左侧产生标准方向键,右侧产生相同功能的“大步进”版本(⇞ Page Up、⇟ Page Down、⇤ Home 和 ⇥ End)。这些菱形键与标准QWERTY WASD键盘的不同之处在于,在Svalboard上(至少对我来说),“南”方向比“北”方向更舒适,但两者都比不上“中心”方向,因此←左和→右都位于中心键上,与↑上键并列, 而↑上键则位于↓下键下方的一行,按下时方向为向南。此外,该层还包含功能键,其位置与符号层的数字键对应,我使用❖超级键切换工作区,以及媒体控制键,还有切换至速记层的键。
图8. 我的控制布局,包含两个WordStar菱形和功能键。
速记
我目前尚未过多关注速记功能,因为我仍在熟悉基础布局,但得益于Ira Cooper和Greg Millam的帮助 我已经为Svalboard和Keybard添加了对速记键码的生成和配置支持,使用QMK的速记支持, 因此,Svalboard可以直接与Plover配合使用——将其连接到Svalboard模拟的/dev/ttyACM
设备,在Svalboard上设置速记键,即可开始使用。
我最初购买 Svalboard 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超轻触感按键搭配低行程设计,结合全键无冲突功能,应能为速记提供卓越体验,而目前我的实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在速记布局中发现的两个主要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两个问题似乎都不是无法克服的,但我需要尝试不同的选项,以找到既足够表达又舒适的方案。
- Svalboard 每个手指仅对应一列按键,而传统速记键盘在左侧外侧额外设有一列用于 * 星号修饰符(可通过向外侧移动模拟),右侧则有 –D –Z 终端(无法模拟)。本质上,速记布局允许小指同时按下多达四个按键,而 Svalboard 仅支持最多三个按键的组合。幸运的是,某些四键组合(如–T+–D+–S或–T+–Z)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只要确保能够输入每个相邻的两键组合,然后再输入四键组合,应该就没有问题。
- 中心/南组合,似乎是将速记布局映射到Svalboard的最明显方式,但由于涉及的按键角度问题,要一致地实现它相当困难。我对此有两个解决方法,目前还不确定哪个更好:一是将中心键用作速记组合键,例如PW–,二是完全放弃中心键,改用内侧侧键作为速记布局的上排。每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使用侧向键需要倾斜键盘或手腕以使中性位置(手指放在两行上)自然,而使用组合键会加剧–D/–Z问题:最右侧的键群需要6个键才能通过组合键均匀表示,但它只有5个键。
图9. 标准美国速记键盘布局,Plover默认使用该布局。与上文的Svalboard布局对比。
无论如何,对我来说很清楚的是,我至少需要组合键来表示元音:唯一两个可以舒适地组合用于速记的拇指集群键是内侧键,而不断进行这种侧向运动会让我的拇指很快感到疼痛。我选择了拇指关节和拇指垫键作为速记内元音和外元音的键,因为这些是我最容易击中的拇指键,而中心键用于它们的组合。
指向
Svalboard 可选配每个手部真实的指向设备,默认固件支持在最高层(15层)启用“鼠标层”,当检测到指向事件时自动切换至该层,当检测到非鼠标层键盘按键按下时自动切换回原层。默认配置中,鼠标层在闲置后会自动超时;我发现这非常不可预测,导致我频繁出现模式错误。该功能可通过特殊键码进行配置或禁用,该键码可在 Vial 或 Keybard 中绑定。我目前使用两个轨迹球,一个用于定位,一个用于滚动,但一旦轨迹板支持平滑滚动功能,我计划至少将其中一个切换为轨迹板,因为轨迹板手势(如轻点点击)能释放大量键位空间(或许还能完全消除对鼠标模式的需求?)。在游戏时,为了避免意外切换鼠标模式,我通常会完全移除左侧轨迹球。
回顾
总体而言,我认为Svalboard满足了我对键盘的所有需求,如果你能承担费用和时间投入,我强烈推荐尝试一下。现在打字对我来说舒适多了,而且没有足够大的缺点让我想要换回原来的键盘。
我花了六个月时间才达到每分钟80字的打字速度,但我认为如果采用你已经熟悉的现有布局,速度会快得多。我不建议同时更换键盘布局,除非你本来就打算更换布局。尽管这可能很有趣,但很可能只会阻碍你适应键盘,而且没有特别的优势。好处在于,与在切换键盘前后更改布局相比——现代布局的人体工程学优势,尤其是对于QWERTY用户而言,已得到充分证明,我在此不再赘述,尽管对于一款本就减少所有手指动作的键盘而言,这些优势可能有所减弱。我注意到我的打字速度提升呈现对数增长模式: 我在第一周内达到了20 WPM,第一个月内达到了40–50 WPM,虽然有点痛苦,但足以完成工作。到了第二或第三个月,我不再觉得键盘给我带来了额外的心理负担,而是觉得它只是一个瓶颈,我必须通过它来表达我的想法——这与我使用所有键盘时的体验一致,即使我打字速度达到120 WPM时也是如此。
尽管我打字速度仍较慢,且Svalboard并未以提升打字速度为卖点,但我发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打字速度稳步提升,且我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平板键盘的打字速度,同时享受显著更佳的打字舒适度。一天结束时,我的双手感觉疲劳程度大大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效果是在我花了不少时间调整键盘以适应我的打字习惯,并调整我的打字习惯以适应键盘之后才实现的。特别是,确定我的打字姿势和键盘安装设置带来了巨大的差异。
除了实用性方面,尽管之前有过警告,重新投入疯狂的键盘布局优化世界还是挺有趣的,我对如何学习物理技能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也学会了关注使用电脑时的一些细节,这些是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
最后,这篇文章若不提及Svalboard Discord社区,便显得不够完整。他们在我硬件和软件的探索旅程中给予了我巨大帮助。
祝大家打字愉快!
本文文字及图片出自 Ergonomic keyboarding with the Svalboard
是否有证据表明减少手指运动在人体工程学上是可取的?似乎“重复性”是RSI的关键部分,因此反复进行相同的微小动作可能并非最优选择。
我想到钢琴演奏者,他们显然需要大量移动双手和手臂来击打琴键(且力度更大)。这显然比在电脑键盘上打字消耗更多能量,但是否有证据表明它更容易或更不容易导致受伤?
我也有同样的观点。我的打字技巧很糟糕——双手乱飞,用哪个手指最近就用哪个,手腕也移动不少,什么是标准键位?我在所有按键下方都贴了橡胶O型圈,这样按到底时不会感到疼痛。我的键盘使用了能找到的最重弹簧开关,我仍在寻找更重的机制(例如字母机或钢琴类机制)。
我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直到25岁左右。我现在还演奏其他乐器,但动作不同。
我今年35岁,至今没有出现过RSI或腕管综合征的迹象(希望继续保持)。我曾有一段时间感到担忧,但后来发现只是鼠标的位置不合理。
因人而异,但上述经历让我坚信“大量运动、尽可能多样化、锻炼手指和前臂力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附注:关于“到底”的技巧:这再次受到我的钢琴老师的启发,他教导了一种想象将钢琴键“穿过”底部的技巧,比实际移动的距离更远。这与整个手臂、前臂、二头肌和肩膀的重量相结合,而不是来自手指。
附注2:如果有人知道将这种方法推向极致的输入方式,我很想了解。例如,涉及整个手臂移动的输入方式。我偶尔会查看专为学习和灵活性有困难的人设计的超大号键盘。
你在健身房做力量训练吗?我想知道这是否会有影响
不,我比较瘦弱(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不过小时候弹钢琴练就了较强的前臂力量。
有趣的是,你可能觉得自己作为西方人很瘦弱,但如果你是“东方人”,就不会被认为瘦弱。
我敢打赌,有些人会认为“西方人”(无论他们如何定义)是弱小而瘦弱的。太平洋岛民?东欧人?
无论如何,我们的钢琴老师肯定来自同一所学校,这里也没有RSI问题。过去十五年,我一直使用MacBook键盘(90%的时间连接到大屏幕),从未升级过。没有Vim。输入方式是触控板、Apple Magic Mouse(!)和Wacom数位板的混合使用。我从未遇到过任何人体工学问题。
据我所知,RSI的确切原因仍 largely 未知,但(至少根据当前假设)其中一定涉及某种压力。
根据快速搜索,钢琴演奏者确实有较高的RSI发病率(例如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611474/,该研究还将其与较小的手掌尺寸相关联,即需要更多拉伸)。
我最近作为成年人开始学习钢琴,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我了解到关于如何避免RSI类型损伤的“民间智慧”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放松手指和手腕(尤其是拇指,因为拇指在钢琴键盘上容易处于轻微紧张的永久状态)来减少手腕的紧张。因此,你需要尽可能发展手指的独立性,以便在按下一个手指时,保持相邻手指的放松。这真的很难。
如果你能做到,我建议找一位钢琴老师并参加现场课程。我找了一位老师,姿势的改善是我获得的最大收益。此外还有一些文化上的推动(例如,没有错误的音乐,只有别人不喜欢的音乐,或者将钢琴放在窗边以学会不盯着自己的手看)。
在我大学毕业时,我双腕都患上了双侧腱鞘炎。我花了数年时间进行物理治疗、养成拉伸习惯、休息,以及尝试新的锻炼方式,还更换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键盘。
我在Kinesis键盘上学习了Dvorak布局。多年后,我意识到切换到高质量、一致的机械式Kinesis键盘是99%的回报。
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会直接选择像QWERTY Realforce搭配Topre开关这样的键盘。
需要说明的是,最糟糕的键盘是早期微软的'Ergonomic'型号。其不稳定的按键阻力彻底损伤了我的肌腱。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伤愈后预防受伤的最佳方式是将攀岩作为爱好。
通常不会提到的一点是,当其他人需要快速使用电脑时会发生什么。比如同事帮你查点东西,这时我直接把控制权交给他们;或者伴侣在我们讨论下次旅行目的地时快速查个谷歌。我只是在假设情景,但重点是,没有额外的备用键盘会让这台电脑对其他人来说几乎无法使用;这可以开玩笑地说是个优点,但更严肃地说,这似乎会妨碍协作。而除非你住在山洞里,否则我们迟早都会与他人协作。所以,额外的键盘是必要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使用Elecom巨型轨迹球时… 我想让别人检查一些东西,但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左键点击(是用拇指操作的)
你提到这一点很有趣,因为在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中(Svalboard、人体工学键盘等),这是许多人首先提到的问题。问题是,多年来我一直是唯一使用这台电脑的人。
我使用非标准布局,并备有一台小型无线键盘以防万一,但至今尚未派上用场。
此外,这似乎是在为他人优化你每天使用八小时的设备。
这就像为了“一年中可能有几天有客人来访”而买一张你不喜欢的床垫。
> 快速使用电脑做任何事情
我更喜欢自己是唯一使用电脑的人。
此外,分体式键盘搭配自定义布局和极简窗口管理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锁屏的作用。
我理解你的观点,但这似乎是在反对人体工学技术,比如左撇子剪刀或替代输入工具。如果这是个人工具且你每天使用数小时,难道不应该尽可能适应你的需求吗?当然,通过变通方法仍可实现协作
对于快速使用场景,人们不再需要电脑,大多数这类场景都可以通过手机处理。
从不人机的垃圾默认设计到分体式和~手套式设计是有道理的(未来更敏感的指尖传感器或许能支持更多手势?),不过遗憾的是健康问题被卷入其中,且最终形成的细分市场既小众又昂贵。那些廉价的橡胶穹顶分体式键盘去哪了?它们本可以提供健康优势,而无需机械键盘的溢价…
顺便说一句,布局可能更适合使用物理方向记忆法,例如退格键可以是手指向左移动,删除键则向右移动(可以是同一只手的手指,也可以是另一只手的手指的镜像对应)。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和+-+-
> 北侧按键比南侧按键难按得多,而向内侧的按键则比北侧按键更容易按下
所以,基本上,“抓取”动作更自然?
我认为这些设备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们过于小众。机械键盘本身就相对小众(主要用户是程序员和游戏玩家)。再加上为了健康而进行的一次性大额投资,受众群体就更小了。想想人们在电脑前坐的那些劣质椅子;更不用说键盘了,他们几乎不会去考虑(直到患上重复性劳损)。
我目前正在设计一款介于characorder和罗技垂直鼠标(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鼠标)之间的产品,并希望将其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进展可以说是相当不顺利。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手掌较小的人群,多个设计方案在面对这类用户时都被放弃了。或许我应该从Svalboard中汲取灵感?此外,普通用户无法忍受这些键盘常有的复杂层级依赖,因此我仍在脑海中挣扎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Datahand/Svalboard分支比标准机械键盘更小众。它们真正设计给面临受伤、已受伤或曾受伤的人群。
我建议你看看Svalboard,我认为它能解决你遇到的许多问题。毕竟,对于肩部有问题的人来说,移动大型鼠标并不合适,而“Svalmouse”已被尝试并坚决否决。(使用Svalboard手部作为鼠标。)
如果你想讨论这些问题,我确信你可以在Svalboard的Discord上找到我。:)
我不确定你是否理解我的意思:它看起来像人体工学鼠标(外形、人体工学设计),但绝对不是鼠标。不过,我之前说过,在这个外形设计下,要让键盘适应各种手型似乎更困难。
没有手放在上面,你可能会这么想。但它的长度至少是我的Pulsar X2mini的2倍,宽度是2-3倍。
我认为没有人会把它误认为是鼠标。
我指的是“svalmouse”,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设计中唯一与鼠标相关的地方是其外形因素,即外壳的形状以及它采用垂直设计的事实。
听起来真的很酷!等你有更具体的设计时,我非常想看看。你应该已经了解KeyMouse和AlphaGrip了吧?
https://www.keymouse.com/ https://alphagrip.com/
我认为分层设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我在帖子中提到过,但从许多方面来看,我认为分层设计比大型键盘更容易处理,而且不仅如此,文化上来说,小型键盘用户越来越接受分层设计,例如小型键盘游戏玩家群体,甚至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现在都配备了专用的Fn层,除了传统的Shift、Ctrl和Alt键。只要不过度使用,我认为它不应让人感到过于 intimidating。
几年前,我在当地的创客空间的电子废物箱里捡了一个alphagrip。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这足以让我对布局至少有基本的掌握。我发现它极其不方便。我认为紧凑型控制器设计会迫使手腕处于一个不自然的角度,因此减少手指移动的优势被这种不自然的中立姿势所抵消。松散的后置开关机制和顶部一个非常糟糕的轨迹球。
它太不舒服了,无法长时间使用,也不适合偶尔在沙发上用电视导航键盘时逐个按键输入——最终它又回到了电子废物箱。
我已经使用Kinesis Advantage 360几年了,之前用过Ergodox和较早的固定尺寸Advantage型号。我一直在关注Svalboard,感谢你分享使用体验!
不错!我从未亲自尝试过,但确实猜到会是这种情况。公平地说,他们从未承诺过手部人体工学——只是承诺在奇怪姿势下打字的自由。我想这与Svalboard恰恰相反。如果我坐在传统打字姿势时有问题,也许这种取舍是值得的。
我喜欢Advantages,搬到Ergodox后真的很怀念打保龄球的感觉——这仍然是我对该键盘系列的唯一真正抱怨。
很高兴能帮上忙!
更多值得
借鉴灵感的东西,谢谢 :)。如果我的方法完全天真,我会有5根手指×4个方向×2只手。那只有区区40个按键。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些按键并不理想:无名指在侧向移动时表现不佳(至少在我手上是这样)。35-40个按键是发烧友级别的极简主义。谁能率先批量生产一款廉价的橡胶穹顶分体式柱状键盘,就能卖出大量键盘,并推动人体工学键盘革命进入快车道。想象一下,以$20的价格出售$349的Keyboard.io Model 100键盘的90%,而制造成本仅需$3。把它摆上货架,看着它自己卖出去。它是一种新奇产品。它是一种辅助工具。它是踏入新爱好的第一步。你甚至不需要广告;人们会因为它有趣而购买。
我昨天终于去了Micro Center。我家附近没有这样的商店,所以我抓住机会去了。我买了什么?两把正交键盘。这类产品有巨大的市场,但即使是全国最极客的大型连锁店也只卖两款。为什么?因为没人愿意花超过$30买从未尝试过的产品。
> 那些便宜的橡胶穹顶分体键盘都去哪了?
在这个类别中,唯一还算不错的厂商是微软,其Natural Keyboard系列。我用过四五款,还算不错。我怀疑微软从中赚不了多少钱。
该系列于2023年停产并被Incase收购:
https://www.incase.com/pages/incase-designed-by-microsoft-co…
Kinesis现在推出了https://kinesis-ergo.com/keyboards/mwave/,作为一款更优(对我来说)的微软雕塑键盘克隆产品,价格区间相似。
看起来不错,他们保留了负倾斜设计,我认为这非常重要,但几乎无法向非人体工学键盘用户推荐。
我对这款作为 MS 4000 的替代品感到非常满意:https://eu.perixx.com/products/periboard-535 – 整体帐篷式/反向倾斜/分体角度的体验与原版相差无几。与MS 4000类似,它是一款全尺寸键盘,配备对称的元键布局,F锁功能的干扰程度适中,键盘音量控制易于访问,整体布局标准,可能只需少量重新适应。此外,它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脑……没有无线连接的麻烦。英国布局版本在亚马逊上的价格不到£100。
它比MS 4000感觉稍微不够结实,但打字体验更好。
(MS 4000一直是个维修噩梦(无数螺丝才能打开,很多螺丝位置难以触及;打开后也找不到明显故障;耗时的清洁/干燥过程;重新组装时又得拆卸无数螺丝),但这款看起来可能稍好一些。底部螺丝不多。机身不够厚实,内部没有隐藏空间。键轴可能支持单独更换。不过10年后再问我吧!)
我同意,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深入研究机械键盘——我一直只是在寻找一个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布局。不过,机械开关现在越来越便宜了,我怀疑高端键盘的溢价更多是来自奢侈品税和缺乏规模经济效应的结合。
我真的很想为CharaChorder制定一个速记理论,但现在没时间了。这种键盘确实有可挖掘的潜力,我认为在摆脱速记键盘的机械限制后能做得更好,但这并不简单:如果想避免尴尬的“剪刀式”按键动作,额外输入的利用难度很大,不过其中确实有一些舒适的按键动作值得挖掘。
物理方向的概念很巧妙,但受限于两侧的可访问性差异:通常向内按键比向外按键容易得多。不过可能有些组合适用,比如你提到的退格/删除键组合(如果放在右手侧:根据我的经验,删除键的使用频率远低于退格键)。
> 那么,基本上,“抓取”动作更自然?
没错,至少对我来说确实如此。其他Svalboard用户似乎也普遍认为外向动作比内向动作更差,尤其是在例如无名指上,但人们对内向/向上/向下动作的比较意见不一。
> 通常向内按键比向外按键容易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默认建议的模式是镜像,例如:
或右中指向下按>,左中指向下按<
对,我就是这么做的!看看我的符号层:https://twey.io/hci/svalboard/layout-symbols.png
免责声明:志愿者Svalboard固件开发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南侧按键和中心按键更容易按下,更重要的是能长时间按住。我对方向键不再特别在意,除非需要长时间按住按键。
布局是个人偏好问题,我们使用Vial,因此不同人会有不同布局,我的布局中包含大量记忆符号。这完全取决于用户需求,我敢肯定没有两块Svalboard会使用相同的布局。(可能刚开始时会使用默认布局,但人们很快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Keychron有一些“人体工学”机械键盘,价格相当实惠。虽然不完美(没有帐篷设计,没有分体式),但总体上是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
我是一位资深(25年以上)Datahand用户。我早已将设备改装为支持USB的控制器,并备有备用部件,但要再使用25年可能有难度。
尚未尝试过Svalboard,但这是我目前所知唯一明确的替代方案,因此很乐意获取相关新信息。我特别想听听其他Datahand用户对Svalboard的看法,尤其是硬件、开关和整体手感。
前Datahand用户,现Svalboard用户:(免责声明:我作为志愿者参与他们的固件开发,他们会寄送硬件给我。)
设计师之前完全依赖他的Datahand,现在他使用Svalboard。
当我收到第一块Svalboard时,它的手感与Datahand非常接近,我的肌肉记忆立刻恢复,我开始抱怨布局与旧Datahand的Dvorak布局不同。我最终忠实地移植了那个布局,然后每次都将其演变为我今天使用的布局。
如果你有疑虑,可以订购一个测试集群。你会看到它有多接近原版。
在Discord上,有些用户愿意与他人见面,让对方在现实生活中试用键盘。
90年代时,我有一位同事使用DataHand Pro II并搭配Dvorak布局。据说它还集成了鼠标模拟功能。我记得他们曾在办公椅上安装了平台,以减少与桌面或膝上使用相比的压力。
我曾使用过微软自然键盘一段时间,因为我当时很穷,买不起$600美元的DH。如果当时定价在$150-$250美元之间,他们可能至今仍在经营。
我偶尔会想尝试这种键盘设备,但我的笔记本电脑几乎总是随身携带。家里的书桌只能算是我睡觉和偶尔做其他事情时附近的一个水平表面,并不是我主要进行电脑活动的地方。
有没有什么非常便携的 ergonomic/替代打字设备?也许是为速记或其他用途设计的。如果能用手拿着使用就太棒了,因为这样往往比笔记本电脑放置的表面更舒适。
有些型号附带携带盒,但我不确定是否能称其为“非常便携”。例如Glove80配备硬壳收纳盒,但收纳盒本身可能比大多数笔记本电脑还要大。Moonlander则可折叠成钱包大小的软质收纳盒,但防护性较差。
有些设计采用更少按键的布局,可能更便于携带,但需要学习其分层/组合按键系统。
Svalboard还有一个额外的问题,有些人更喜欢将其放置在桌面高度以下,例如固定在椅子上或放在桌下架上,因此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放在电脑前桌面上的设备。
我从小就喜欢分体式人体工学键盘。几年前我发现了 sp111 键盘,并认为这正是我理想中的选择。我是右利手,所以左侧数字小键盘对我来说非常合理。此外,我用它来玩游戏,就像一个内置的游戏宏键盘。
我还有一个 Kinesis Advantage 2,配备了一些非常不错的开关,但由于学习曲线太陡峭,我从未使用过它。
我只能说,几年前我买了一台Kinesis Advantage,但因为学习曲线问题不喜欢它。但在尝试了其他几款人体工学键盘后,又回到了低力道的Kinesis Advantage 2 LF,现在它是我唯一想使用的键盘。
经过数十年的打字,我最近开始感到手指尖有“酸痛”的感觉。我去看了骨科医生,他说这不是腕管综合征,只是单纯的过度使用。除了休息、拉伸和避免养成夜间工作的习惯外,有没有人能给些实用的建议?我需要多拉伸吗?加强锻炼?改变饮食?情况不算太糟,但我担心这样还能坚持十年或二十年。
我改用了非常轻触感的键盘。目前使用Pro Red巧克力键,但更喜欢更轻触感的型号。我还使用Glove80来减少手指扭曲
尽可能多地使用语音输入。尝试使用 WisprFlow 或其他尖端替代品。
即使有详细的指示,也使用大语言模型(LLMs)进行口述工作。口头描述更改比精确地打字更容易。即使您对所需的更改非常具体,不仅在功能要求方面,而且在代码方面也是如此。
少在智能手机上打字。
尝试使用键盘,其按键非常轻便,并配备触控板,允许您轻点而非按压。Svalboard就是这样一款键盘,它对我帮助很大——我现在甚至不再考虑指尖疼痛的问题。
> 除了休息、拉伸和避免养成夜间工作的习惯外,还有人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吗?
> 我需要多做拉伸吗?
不需要。事实上,我几乎可以肯定不需要,你下面会看到原因。
> 增强力量?
可能不需要。那会增加重复性压力。
> 改变饮食?
我不认为这会有帮助,除非你能通过减肥或改善血压来受益,那样的话,当然可以。
以下是我觉得有效的方法:
将键盘放在与膝盖同高或稍高的位置(可以使用键盘托盘,或者直接将键盘放在膝盖上),
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放在较高位置,这样我就不用低头(我的脖子也感谢我,不只是我的手),
启用名为“粘滞键”的辅助功能,我早就学会了如何使用它,
打字时绝不能让手腕或前臂休息——绝不能。
你必须明白,驱动手指的肌腱锚定在肘部,且非常长,它们在充满润滑剂的细小鞘管中移动。如果你按压穿过这些鞘的肌腱,那就会造成严重伤害。相关的是,控制手指的神经也需要移动,而某些动作会对它们造成巨大压力。例如,你用小指按键时向外弯曲手腕的动作称为“尺侧偏移”,这很容易损伤控制小指的尺神经。
(4) 帮助我应对那些令人烦躁的操作偏差。我不再通过扭转手腕来触碰键盘上的按键,而是让手掌在键盘上轻盈滑动,通过调整手部位置,使手指以最小的拉扯力和神经压力触达目标按键。如果你学会了正确打字,其实不需要粘滞键功能,因为正确打字意味着用一只手按修饰键,另一只手按修饰后的键,但我当年没有这样学习,所以不得不重新学习打字,而粘滞键功能在这方面帮了我大忙。
哦,还有:
回到拉伸:如果拉伸意味着让你的神经承受更多的拉伸和压力,那么它只会伤害你。你的问题不是肌肉问题,所以拉伸肌肉不会有帮助。你的问题出在神经或肌腱上,或者两者都有。
哦,还有,如果你有类似神经病变的问题,你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避免它。我不知道如何——我不是任何类型的医学医生,而且据我所知,神经病变本身也不是一个已解决的问题。
而且记住,我不是医学医生,所以请对我说的一切持保留态度。我主要是靠自己摸索如何处理手部问题,而我受到了一场演讲的启发,演讲者基本上就是这样做的。演讲者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并不奏效,但他给了我需要的线索,比如关于尺侧偏斜的部分,他还给了我需要的动力:这里有证据表明一个人可以解决他的手部疼痛问题,也许我也能做到。以上大致是我的解决方案,但最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这些动作以及它们对我的影响保持_意识_——_那_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同样,对于姿势问题和其他许多问题:在实时中意识到你的问题、你的坏习惯等,是战斗的90%,因为然后你可以学会在实时中纠正这些问题,很快这一切都成为肌肉记忆,你不再需要不断地意识到这些细节,但你仍然会在需要时意识到它们。
祝你好运。
这是很好的建议。我强调一点,将屏幕调高通常被忽视。人们听到这个建议时会想到不同的高度,因为很少有人将屏幕实际调整到与眼睛齐平的高度,而且大多数显示器支架/笔记本电脑托盘甚至无法调到足够高的位置。
我还会补充一点,采用更极端的倾斜角度(超出“帐篷式”调整范围,因此需要安装支架)也能显著缓解因扭曲造成的 nerve 摩擦。例如,Glove80 就配备了安装套件。
我个人发现,将任何物品放在腿上使用时,需要不断用力平衡,包括打字时双手的支撑和反向平衡……将键盘两半固定在椅臂上,或使用坚固的三脚架从地面支撑,配合躺椅等,对我帮助极大。
> 我个人发现,将任何东西放在腿上使用时,需要不断用力平衡,包括打字时双手的支撑和反作用力……
你的解剖结构和适合你的椅子高度可能正在阻碍你将键盘放在腿上使用,是的。
> 将键盘两半固定在椅子扶手上,或使用坚固的三脚架从地面支撑,搭配躺椅等,对我帮助极大。
我不再使用椅子。我使用跪坐椅或大型健身球。但使用椅子时,我总是拆除扶手,因为不可避免地会将肘部或前臂放在扶手上,且这种姿势会压迫肌腱。
你能描述一下那种感觉吗?
开始弹钢琴和吉他。不是开玩笑。
我长期使用分体式正交键盘(Ergodox),但奇怪的是,当我自制了一款传统风格的键盘(错位键盘布局,非分体式,基于Lisp机器键盘设计的大量按键)后,手部疼痛基本消失。我不知道是找到了适合我手型的完美键轴,还是其他原因,但它比Ergodox更好用。
我最大的担忧是会发生与Vim类似的情况:你对它如此依赖,以至于无法忍受它的缺失。使用Vim时,我至少可以在多种输入环境中启用某种模式,但如果我开始钟爱Svalboard,那就意味着我再也无法使用笔记本电脑而不会感到至少有些烦躁。
Datahand 用户,对我来说,在 DH 和普通键盘(主要是 Thinkpad)之间切换完全不是问题。甚至不会觉得特别烦人,我认为这是因为它几乎感觉像是另一类输入设备。有点像在 Steamdeck 上用控制器玩同一款游戏,然后后来在桌面上用键盘和鼠标玩。我可能更喜欢其中一种,但另一种我也接受。
顺便说一下,我在Datahand上玩了我最喜欢的MOBA游戏大约15000场,效果出奇地好,我想Svalboard应该也一样。
笔记本电脑有其取舍,就像所有其他移动设备一样。
我不会避免在家使用超宽显示器,因为有时我不得不使用一部能放进我口袋的手机。
说实话,如果你手部受伤程度不至于无法忍受笔记本电脑,你仍然可以保持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肌肉记忆。
我偶尔会使用笔记本电脑键盘。它不是我的首选,但对于轻量级工作来说,它还不错。
确实非常痛苦,但解决办法很简单——随时携带键盘。不过使用低Profile分体式键盘比Svalboard更方便。
我的Ferris Sweep可以放入2.5英寸SSD旅行盒中。
作为Datahand用户,我可以告诉你确实如此。但99%的时间(可能更多)我都是在家打字。
为什么不让自己享受大多数时间的良好打字体验呢?
你永远不会忘记QWERTY布局,所以偶尔出现的小麻烦也无妨。
看起来像是一种很酷的键盘。
我试过Ergodox,但最终卖掉了(来自Typematrix)。但我最喜欢我的Kinesis Advantage 360。
奇怪的是,我发现自己在工作时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语音输入。戴上耳机后,别人不会注意到,因为看起来和听起来都像是在参加虚拟会议。
编程还是用键盘最好。
我认为语音编程本身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难度,但当前的系统设计得非常糟糕。我们需要更多以关键词而非符号为主的编程语言,或者更高效的符号发音系统,或者更高层次的编辑原语,或者以上全部。这与速记(我知道有些人用它来编码,但我从未系统地研究过)以及结构化编辑项目如Hazel有一定重叠。如果我们要实现无处不在且灵活的计算梦想,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此类技术。
或许基于栈的语言如Uiua会非常适合。
我认为拼接语言并不会立即取代结构化编辑,但它们确实有所帮助。
阅读关于按键触发机制的描述,我不确定这是否有趣,但这正是高端 paintball 枪的工作原理,具有高度可调性。
这太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