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英特尔

上周,苹果在WWDC上宣布将于今年年底发布第一款基于其Arm自研芯片的Mac,同时,苹果方面还透露,未来旗下Mac产品将全部使用苹果自主研发的处理器芯片。如果事实真的按照这种剧本发展,毫无疑问,英特尔将再次被苹果抛弃。

苹果上一次弃用英特尔的产品,发生在一年多以前。当时,苹果5G基带芯片转投高通的怀抱,让英特尔在移动领域市场遭遇滑铁卢,并宣布退出5G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

从苹果例年发布的A系列芯片到去年新发布的U系列无线芯片,再到今年即将发布的基于ARM架构所打造的微处理器,以及其曾在GPU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中,苹果正在打造其自己硬件环境,跳出半导体巨头的围城。

而有这种想法的,不仅只有苹果这一家科技企业。

跳出英特尔的围城

英特尔在半导体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处理器市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英特尔推出的8088处理器被IBM采用后,以英特尔X86架构为核心的微处理器就占据了PC市场的河山。根据外媒相关报道显示,英特尔约占有90%的CPU市场份额。

但英特尔的这种优势,正在受到其他阵营的挑战。这种威胁一部分来源于近两年来,各大厂商对ARM架构的追捧。在这其中,不乏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企业。

据TechNews之前的报道显示,之前亚马逊的服务器芯片主要由英特尔提供的,但伴随着亚马逊推出其自研的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它将会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同时,根据IDC的调研显示,包括亚马逊、谷歌、Facebook在内的十家企业买断了全球约35%的服务器芯片,他们的采购规模都非常大,单个客户的需求都可以形成一个细分市场,这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选择自研芯片,对于服务器芯片厂商来说都将造成一定的打击

除此之外,国外还有Marvell、Ampere等厂商也正在致力于开发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此外,国内还有华为和飞腾也在进行基于ARM架构服务器芯片的研发。就这些厂商目前发展的情况而言,国内华为已宣布推出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鲲鹏920,并整合华为云服务,提供了应用场景。飞腾方面于2019年推出了FT-2000/4系列产品,据悉,目前,FT-2000/4已经被57家企业所采用,部分企业已经基于FT-2000/4推出了新产品。

这些致力于开发ARM架构服务器芯片的厂商,正在一步步扩展他们的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有更多的科技企业会将其注意力转移到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上面来,从而,也会减少对英特尔的依赖。

先进制程上的失意

除了有ARM架构的挑战外,在X86架构领域当中,英特尔也有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芯片性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先进制程的进步。但是,伴随着晶体管密度越来越大,摩尔定律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也让曾经是先进工艺领导者的英特尔遭遇了尴尬

虽然英特尔的先进制程仅供给自家产品使用,但这也为英特尔带来了麻烦。这种威胁来自于AMD对他的挑战。自2016年AMD首次推出Zen架构到2017年第一代锐龙上市,AMD的市场份额就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在AMD推出7nm Zen2产品后,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青睐AMD的处理器,采用Zen架构的Ryzen系列处理器也开始不断蚕食英特尔在PC市场的份额。

据外媒报道显示,英特尔首席财务官George Davis曾在摩根士丹利大会上的演讲中表示,英特尔目前处在10nm 制程时代,在2021年底生产出7nm节点之前,英特尔不会达到与竞争对手同等的工艺水平。此外,英特尔有望在生产出5nm节点后领先AMD,重新夺回芯片工艺领导地位。

AMD的野心不仅限于被英特尔把控的PC市场,它同样也在觊觎着英特尔的服务器芯片市场。2017年,AMD发布了第一代EPYC芯片,开始重新向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发起冲击。去年,第二代EPYC(霄龙)数据中心处理器“罗马”,期待进一步从英特尔占据绝对主导的服务器芯片市场拿下更多份额。

无法挤进的移动领域市场

在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试图抢夺英特尔在服务器芯片市场的份额之时,移动市场的兴起也为无数厂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英特尔也曾对移动领域市场发起过数次进攻。

苹果开启了手机的新大门,由此所带来的手机芯片订单成就了很多半导体企业。而在2007年苹果敲响英特尔的大门时,英特尔却拒绝了第一代iPhone的芯片订单,这或许就注定了他会错过成为移动领域巨头的机会。

随手,伴随着其他手机芯片厂商的成长,英特尔在这个市场中也难以做到游刃有余。为了争夺手机市场,英特尔曾于2010年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国英飞凌基带芯片业务,来试图回到移动领域的赛道中。两年后,英特尔推出了一款基于X86架构的手机芯片。但当时的手机芯片市场,已经被高通、德州仪器、Nvidia所占领,在他们所建立的生态当中,以X86位架构的手机芯片并没有赢得市场过多的青睐。

根据 Fortune 给出的数据,在2013至2014年间,英特尔在移动领域损失了70亿元美金,最终它决定缩减在移动 SoC领域的投入

在随后的几年中,英特尔似乎在企图从中低端的产品入手,并开始频繁与其他厂商合作来拓展移动领域市场(包括入门级手机和平板市场)。这其中就包括英特尔与瑞芯微在2014年达成的合作,据当时的报道显示,双方将推出一个英特尔品牌的移动SoC平台。在与瑞芯微的合作中,英特尔将提供基本的SoFIA SoC框架。当时,英特尔计划发布两款产品:SoFIA 3G和SoFIA LTE。(SoFIA是英特尔为低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开发的芯片。)当年10月即推出了XMM6321产品,次年初瑞芯微又推出Sofia 3G产品。但由于后来这两者在对待产品的宣传态度的不同,也将本次合作逐渐推向了终结。

除此之外,在2018年的MWC上,英特尔与展锐宣布达成了一项面向5G的长期合作协议,包含一系列基于英特尔XMM8000系列调制解调器,面向多元化市场、多条产品线的产品合作。但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双方这段关系就宣告了破裂。对此,英特尔方面表示,“英特尔和紫光展锐共同决定终止合作。这完全是商业决定。”同时,紫光展锐当时也回应称:“展锐和英特尔在5G上的合作从未开展,去年只是签了5G合作协议”。而在这则消息传出的同时,紫光展锐也推出了他们的自研的5G基带芯片——春藤510。这也意味着,在没有英特尔的合作下,展锐也依旧能够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

在英特尔与展锐分道扬镳的2个月后(2019年4月),苹果抛弃英特尔并与高通和解,打击了英特尔对移动领域市场的热情,随后,英特尔宣布计划退出5G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并完成对其它调制解调器业务机会的评估,包括PC、物联网设备及其它以数据为中心的设备。

终究,英特尔没有能够在移动领域复刻其在PC时代的辉煌。

英特尔如何乘风破浪?

虽然在移动市场中失利,虽然服务器芯片市场的挑战者也来势汹汹,但也难以在短期内撼动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中已经确立的霸主地位。

从英特尔以往的财报中看,不能否认的是PC业务仍然在为英特尔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营收,负责该业务的部门是英特尔的客户计算部门(CCG)。在2019年Q4季度中,CCG部门收入增长2%,达到100亿美元,超过了97.2亿美元的预期。同时,在其财报电话会议上英特尔也承认其PC CPU供应仍然紧张。英特尔预测,2020下半年短缺情况将得到缓解。这也从说明了市场对英特尔PC CPU芯片的需求仍然旺盛。而在进入2020年后,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迫使数百万民众居家工作,这也刺激了个人PC产品、远程办公需求的增加,这场意外的情况也推动了英特尔业务的增长。

英特尔在PC市场缔造的辉煌,将如何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半导体市场中继续演绎下去?

在先进工艺方面,根据英特尔的计划显示,在2021年下半年公司将推出7nm工艺,但英特尔尚未发布正式发布5nm节点的官方计划。但根据英特尔2019年Q4的财报会议上有消息显示,从2021年开始,英特尔的10nm将取得回报、并开始对7nm、5nm开始投资,公司指出这些情况会影响未来公司的毛利率。

此外,针对ARM阵营的挑战,英特尔也对本次苹果换芯的举动做出了回应。据外媒最新消息,英特尔表示将会继续支持苹果这个大客户,同时英特尔也强调自家的CPU目前在行业中仍然是最好的。

虽然英特尔对自家CPU看好,但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显示,有调研机构的分析师称,软件成熟度将是基于ARM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成功的关键,该机构认为苹果最终可能会将其X86 Mac业务至少再保留5年。那么5年以后,ARM架构的生态环境趋于成熟,这是否会驱动其他PC厂商效仿苹果,从而威胁到英特尔的地位?

对此,英特尔似乎也早有准备。从英特尔整体的发展战略中看,近些年来,英特尔开始弱化PC端业务,并着力于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为此,公司打造了以制程与封装、架构、内存与存储、互连、安全、软件为主的六大技术支柱。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术长宋继强曾表示,基于六大技术支柱的指数级创新,将是英特尔未来10年乃至下一个50年的驱动力。

技术创新需要落实到应用场景中来实现价值,为此,英特尔也针对AI、自动驾驶等领域做出了布局。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英特尔先后收购了Altera、ZiiLabs等企业来扩大其在FPGA、GPU等领域的发展。

近日,针对人工智能领域,英特尔又发布了集成AI加速的第三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英特尔首个人工智能优化FPGA Stratix 10 NX、第二代英特尔傲腾持久内存、最新英特尔 3D NAND SSD及相关软件解决方案。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此次英特尔推出的硬件和软件产品组合正是专为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工作负载而进行了全面优化。这也贴切了英特尔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结语

在这些年中,英特尔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一直被质疑,站在这些风口浪尖上,英特尔需要用时间和市场去证明它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作者:蒋思莹

余下全文(1/3)
分享这篇文章:

请关注我们:

共有 1 条讨论

  1. 齐树人 对这篇文章的反应是飘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