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程序员的坏建议:不要工作得那么辛苦

我最近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不少帖子建议说不应该工作得太辛苦,甚至说每周工作应少于 35 小时。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这些文章的作者都已经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人。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尊重这些人物,我只是觉得他们模糊了他们现在的地位,以及曾经的他们是如何到达那里的过程。) 你希望生活在一个努力工作却不会有回报,甚至收获得更少的社会吗? 我认识很多每周工作的确是少于 35 小时的人,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站在职业生涯的顶端。 相反,很多每周工作 50 至 60 小时的人,则是在尽他们最大的力量攀登事业的高峰。 现在努力工作将来才会有收获 Pat Flynn 在他的每一集播客开头,都会说这样一句话:

“欢迎来到我的播客,我的主题就是现在努力工作将来才会有收获。”

这是一个真理。有多少汗水才能有多少成果。 有很多”用心良苦“的播客敦促我们不要把晚上的时间也耗费在工作上,而是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忘记了,曾经的他们是如何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工作的。 当然如果你如他们那样已经处于这个阶段了,那么听他们的没错。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到达事业的高峰,那么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就很难再收获更多了。 有没有骑过自行车?上坡很累,但是下坡很快,是不是? 上坡的时候需要一步一蹬,特别的累,但是这样才能往上爬。 而下坡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像上坡那样猛蹬脚踏板了,不仅浪费精力,也会让你错过欣赏沿途风景的最好时机。 想要舒舒服服地下坡首先得辛辛苦苦地爬上去 骑过自行车的都深有体会,要想享受下坡,你必须得先能爬到山顶。 而蹬自行车上坡是非常累的一件事。你想蹬得越快,就越累越容易精疲力竭,从而滚下山坡。 不能休息,要是你停止蹬的话就会倒退。你能做的最多就是下车推着自行车步行上去,当然这肯定会减慢你的速度。 而这才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我的山峰 我也希望轻轻松松地就能成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除了辛勤工作我们别无选择。 18 岁的时候我买了我的第一套房子。 此后,我一直保持着大概每隔一年就购置一处房产的速度(壕啊!)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从一开始我就清楚明白,这是一个蹬自行车爬山坡的过程。 在过去的 15 年间,我的工作就是全职的开发人员。晚上和周末再处理房产事宜、构建 app,而最近则是在为 Pluralsight 创作在线课程。 今年年初我终于下定决心不再为别人工作,开始为自己打工。 无数个夜晚和周末,一周又一周,我工作着,努力着。 直到去年我在过去 15 年中投资的所有房地产终于才有了盈利。 但是此时我依然每周工作 60 小时,依然在努力蹬我的自行车。 我相信,如果我继续猛蹬脚踏板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的话,一定可以到达山顶。到了那儿之后,我就可以享受向下滑行的快感了。 我的建议 不要有逃避辛勤工作的想法。 不要躲避艰难的工作,主动迎上去。我的经验告诉我,总体而言,躲避艰难的工作比坦然接受从而积极搞定任务所需要作出的努力更多,而且这在长期和短期上对你都没有好处。 做出正确的牺牲 不要为了获得成功去牺牲你的婚姻或家庭。最后,你只会因此而被他人甩在身后。请记住,再没有比离婚更昂贵的代价了。 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的配偶,每天都腾出时间和孩子玩耍(如果你有的话)。还可以组织家庭活动。 下面则是应该“牺牲”掉的:

  • 看电视
  • 和朋友出去
  • 玩游戏
  • 游手好闲
  • 浏览网页

是的,这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里有点难熬,但是如果你想攀登事业的高峰——享受以后的惬意,你必须得做出一些牺牲。 不要浪费时间 下面这些事情是我从来不做的:

  • 修理草坪
  • 洗车
  • 打扫房间
  • 家居装饰过程

我会找人做这些事情,当然空下来的时间我自然不是说用于看电视什么的,而是继续努力工作。工作产生的效益比我支付给别人的多得多。 每次我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都会问问自己是否值得我自己亲手去做。并且如果你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那就需要好好追踪了。 减轻包袱 想要更加容易蹬车上山吗? 那么你所要做的就是减少包袱,减少随身携带的东西。 这意味着你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金钱。 还清各种债务。不要锱铢必较从而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同时学会减少生活费用。 比如说,如果你试着一个月只用 2K,那么渐渐地就会发现,一个月 2K 就够了。 总结 现在的努力工作只为了更美好更轻松的明天。 不要试图走捷径或者快速致富,这些道路都将导致灾难和时间的浪费。 相反,如果你现在是给别人打工,那么给自己一周 10 小时的”自我“时间——为自己而工作。 将这些挤出来的时间用来构建自己的业务。可能需要牺牲 2 年、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这个努力蹬自行车的过程。 但是请不要放弃,也不要害怕付出努力。更不要被那种说什么可以快速致富可以悠哉悠哉少做事的宣传所迷惑。 请记住,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打败其他人。

本文文字及图片出自 www.codeceo.com

余下全文(1/3)
分享这篇文章:

请关注我们:

共有 3 条讨论

  1. 张永辉  这篇文章, 并对这篇文章的反应是俺的神呀
  2. 灏雨濒  这篇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