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英伟达、AMD之间的循环式 AI 交易引发质疑
OpenAI与英伟达。甲骨文与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今日《深度观察》聚焦:AI巨头们正进行循环式交易——而部分分析师对此持怀疑态度。
OpenAI与AMD。OpenAI与英伟达。甲骨文与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当前行业内人工智能企业间的合作协议层出不穷,令人难以厘清谁与谁达成协议——更令人困惑的是,似乎所有企业都与彼此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期《深度解析》中,主持人莎拉·霍尔德与科技记者艾米丽·福加什探讨了人工智能巨头们签订循环协议的现象,以及为何部分分析师和专家对此趋势表示担忧。
以下为经轻度编辑的对话实录:
莎拉·霍尔德:本周,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巨头达成合作。拥有ChatGPT的OpenAI同意在未来数年向AMD采购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芯片,而AMD则为OpenAI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铺平道路。
艾米丽·福加什:这体现了部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企业为推动当前人工智能热潮而作出的承诺。
霍尔德:艾米丽·福加什是彭博社科技记者。
福加什:AMD首席执行官和OpenAI总裁都接受了彭博社采访,双方均表示这是双赢局面……
苏姿丰:此项合作对AMD是胜利,对OpenAI是胜利,对我们的股东也是胜利。
格雷格·布罗克曼:我们视此为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福加什:OpenAI的成功意味着AMD的成功,因为其芯片将用于部分推理任务。反之亦然:如今AMD表现出色时,OpenAI也持有该公司股份。
霍尔德:若您觉得这种安排有些循环往复,那是因为它确实如此。一家AI芯片制造商与一家AI开发商相互押注数十亿美元。这并非OpenAI近期与大型AI芯片制造商达成的唯一协议。
福加什:这种循环特性近几周因交易规模之巨、频次之高而引发关注。部分线索源于英伟达对OpenAI高达百亿美元的投资。
霍尔德:OpenAI与AMD、OpenAI与英伟达——当前正涌现大量人工智能领域的相互投资。
福加什:OpenAI与甲骨文达成3000亿美元协议,将在甲骨文云网络空间进行计算。英伟达与另一家云服务商Core Weave也建立了合作关系——英伟达从Core Weave采购了价值63亿美元的云服务。OpenAI同样与Core Weave签约,将支付高达224亿美元获取计算空间。OpenAI与AMD的交易显然发生在周一。
霍尔德:人工智能企业声称,此类规模庞大、相互依存且有时重叠的协议正是满足技术需求增长的必要手段。但随着该领域资金持续涌入,这些非常规商业安排也引发行业分析师警觉:万亿美元级的人工智能市场是否正被行业自身支撑着?
福加什:循环融资的担忧与对人工智能泡沫的忧虑如影随形。当如此巨额资金涌入尚未产生投资回报的行业时,人们难免忧虑:若投资永远无法回本或行业始终无法盈利,整个体系终将崩溃。
霍尔德:我是莎拉·霍尔德,这里是彭博新闻《重大观点》。本期节目聚焦:为何循环往复的人工智能交易网络正加剧泡沫担忧——以及泡沫破裂可能引发的后果。
霍尔德:过去数月,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一场交易狂潮。
弗朗辛·拉夸:人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都在讨论OpenAI与AMD的这笔交易…
莫妮卡·里克斯:这笔预计将创造数百亿美元新增收入的交易,进一步助长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狂热。
泰勒·肯德尔:此次历史性合作中,英特尔将在未来PC芯片中采用英伟达图形技术。
霍尔德:彭博社科技记者艾米丽·福加什持续追踪这些交易动态,她指出其中多数涉及两家主导性人工智能企业。
福加什:网络的核心无疑是英伟达与OpenAI。
霍尔德:英伟达设计驱动人工智能系统的芯片。OpenAI则开发人工智能及ChatGPT等AI驱动产品。今年9月,就在OpenAI宣布与AMD合作前两周,OpenAI与英伟达也宣布达成合作。英伟达同意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数据中心,OpenAI则承诺为这些站点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芯片。艾米丽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笔交易完全符合商业逻辑。
福加什:这部分原因在于英伟达自身所处的地位。它是全球最富有的公司,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司,在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霍尔德:但这也引起了行业分析师的关注。
福加什:投资OpenAI这类公司后,该公司需要计算能力,最终可能使用英伟达的芯片,从而形成某种循环。这种循环性质最近开始引发担忧。这种循环未必是刻意为之,但分析师指出,当市场被过度炒作时,可能形成泡沫,而这种泡沫的原罪或许正是循环融资。
霍尔德:近期行业已出现多起循环融资案例:OpenAI与甲骨文、英伟达与CoreWeave、OpenAI与CoreWeave、OpenAI与AMD的交易,英伟达还投资了多家小型人工智能公司。
福加什:英伟达不仅向OpenAI这类巨头投入数百亿美元,还持续资助众多AI初创企业。其核心逻辑是推动AI创新——通过投资小型AI初创企业助其成长,这些企业虽未必能达到OpenAI的规模,但终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霍尔德:为何OpenAI和英伟达能主导如此多交易?
福加什:英伟达能涉足众多领域,部分源于其雄厚财力。但正如我之前所说,英伟达不仅是美国芯片制造领域的霸主,更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这一地位。目前绝大多数高端人工智能算力都依赖于英伟达的先进芯片。OpenAI只是走在了时代前沿。其ChatGPT每周用户已突破7亿,正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工具——就像我们说“我用谷歌搜一下”那样,它几乎已成为动词化的存在。如今我常听到人们说“我直接用ChatGPT”,而非“我要用大型语言模型搜索”或“通过聊天机器人查询”——他们直接选择ChatGPT。两家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统治地位及其当前处理的资金规模都令人瞩目。OpenAI估值已突破5000亿美元。这两家公司正逐渐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枢纽。
霍尔德:但OpenAI的营收能否支撑这类交易?据我所知,使用ChatGPT是免费的。
福加什:OpenAI确实收入可观,但同样烧钱如命。目前它并非盈利企业。这正是循环融资可能催生AI泡沫的核心隐忧——企业不仅向OpenAI注入巨资,更持续扶持其生态圈内的其他公司,实质上是在托举整个AI产业。英伟达与OpenAI的投资高达百亿美元,甲骨文与OpenAI的投资达3000亿美元,Core Weave与OpenAI的投资高达220亿美元,且这些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若再考虑这些公司投入计算资源和芯片的开支,彼此间资金流动的规模简直令人瞠目。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资金持续注入却可能永远无法回收,因为这些公司根本无法盈利。
霍尔德:这正是核心问题所在——在这些AI公司尚未盈利前,错综复杂的投资网络正人为推高其估值。
霍尔德:这种现象通常会引起监管机构关注吗?还是说这只是行业常态?换言之,AI公司与同类企业合作是否仅因目标一致而合理?还是另有隐情?
福加什:监管介入与否尚待观察。但现阶段这绝非违规操作,更多是源于这些公司资金雄厚。以英伟达为例,其芯片霸主地位带来巨额资金,自然有动力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我认为这正是当前融资模式(尽管尚属新生事物)得以形成的原因——这些人工智能公司正通过股权、债务、相互投资等方式,投入巨额资金相互支持。可以说,由于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且利益攸关,这些公司正竭尽所能投入资金推动其进步。
霍尔德:所以它们正动用所有手段,包括相互投资?
福加什:是的。没错。
霍尔德:接下来……如果人工智能热潮演变成人工智能泡沫破灭……
霍尔德:对初创企业的疯狂投资?迅猛增长?泡沫估值?彭博科技记者艾米丽·福加什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正让某些人联想到另一个逝去的科技时代。
福加什:我认为许多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的行业分析师正看到令人忧虑的相似之处。
霍尔德:互联网泡沫——上世纪90年代末那个全民争相投资互联网相关项目的时代。
福加什:当时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这些企业——任何涉足互联网开发的公司都能获得巨额投资。当投资回报未能兑现时,整个泡沫便轰然崩塌,这正是我们当前的忧虑所在。不过不同之处在于,有人认为如今存在着切实的产品。它们已被众多企业、商业机构乃至普通消费者融入日常生活,因此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押注或许有更坚实的基础。但问题在于:支撑这些巨额投资的利润究竟在哪里?
霍尔德:当前与互联网泡沫的另一区别在于,人工智能公司的支出远超当年互联网初创企业,对吧?
福加什:完全正确。每块芯片价值数万美元,而当前全球使用的计算系统需要的绝非几块芯片,而是海量芯片。这绝非廉价的尝试。此外,数据中心规模庞大,其建设和填充芯片的成本同样惊人。
霍尔德:这意味着潜在的人工智能泡沫可能远超互联网泡沫。随着更多经济领域资金涌入该行业,泡沫破裂的风险也随之放大。
福加什:贝莱德正计划收购一家名为“协同数据中心”的企业,估值高达400亿美元。这相当于贝莱德对一家数据中心公司押注400亿美元,而该公司当前实际运营容量仅约600兆瓦。他们规划了大量项目,还有许多在建工程即将投产。但这需要大量时间。美国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资金收购了芯片供应商英特尔10%的股权。英伟达也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双方计划共同开发芯片。这正是两大竞争对手结为合作伙伴以推动人工智能热潮的典型案例。此外美国政府还从英伟达和AMD对华芯片销售额中抽取15%分成。仅从这三个案例就能看出美国政府的深度介入。
霍尔德:当前经济其他领域有多少是靠人工智能支撑的?若人工智能泡沫破裂,对我们其他人意味着什么?
福加什:这些企业无疑支撑着整个市场,支撑着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他交易所。因此若这些公司股价突然下跌——哪怕只是小幅下挫——股市就会立即感受到冲击。
霍尔德:英伟达每次股价波动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剧烈震荡。
福加什:没错,完全正确。你未必需要关注人工智能、OpenAI的未来甚至英伟达的前景,却仍需关注这个故事——因为它已渗透到众多其他市场: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毕竟数据中心是需要实体建设的实体设施。若你家邻近数据中心,能源账单可能随之攀升。可见当前影响已远超人工智能领域本身。
霍尔德:若部分估值存在泡沫,我们该通过哪些指标来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经济当前表现及企业真实运营状况?
福加什:OpenAI作为私营企业虽披露部分财务信息,但估值本身就存在复杂性——融资轮次估值与股票交易估值存在差异。而英伟达这类上市公司则会全面披露财务数据。我认为,若未来几个季度英伟达因故出现营收下滑,人们可能会重新审视这种循环融资模式:当前投入是否真正产生回报?这是否只是短期阵痛换取未来收益?但这些问题的答案目前尚不可知,这正是令投资者感到不安之处。
霍尔德:这关乎数十亿美元的赌注:押注人工智能究竟是会带来回报?还是会摧毁整个体系?
福加什:分析人士明确指出,这些大型人工智能企业具备创新能力与投资回报能力。它们可能引领整个经济体迎来人工智能的巨大繁荣、资金的巨大涌入,乃至更深层次的投资热潮。当然也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
霍尔德:是的。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斯泰西·拉斯贡指出,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陷入十年衰退,也有能力引领我们抵达理想国。而当下我们无从知晓命运将如何抉择。”
福加什:此刻所有目光都聚焦于OpenAI。它堪称这场人工智能热潮的风向标。若它能持续创新并实现盈利,所有投资都将物有所值。但反之,若盈利速度过慢且创新停滞,围绕OpenAI及其周边生态的巨额投资都将面临崩盘风险。在泡沫形成前预判泡沫实属不易,但考虑到25年前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惨痛教训,人们如今显然更清醒地意识到:若利润回报未能如期实现,这场盛宴终将轰然崩塌。

这让我想起2002年左右,我曾撰文探讨当时所有网络巨头如何通过广告销售宣称盈利,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广告都是某家网络巨头在另一家网站投放,反之亦然。
这与当年电信行业的容量互换如出一辙
“这就是拉里·埃里森曾短暂击败马斯克的秘诀,尽管甲骨文当时正举步维艰。”甲骨文、英伟达与OpenAI之间的交易引发了对其循环往复且潜在风险的担忧。据报道甲骨文斥资数百亿采购英伟达尖端芯片,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注资高达1000亿美元,而OpenAI通过微软Azure使用甲骨文云基础设施——由此形成资金与业务的闭环。部分分析师警告这将催生反射性循环或“危险泡沫”,资本与资源的循环流动可能人为推高估值,令人联想到过往最终以市场剧烈修正告终的繁荣周期。
是否可以说OpenAI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英伟达与甲骨文之间资金的“洗钱”中介?与传统洗钱从中抽取佣金不同,他们正享受着巨额估值增值?
当美联储调查此事时,其中一家公司未上市是否构成问题?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不认为这属于“洗售交易”——毕竟他们并未协调操作。至于美联储会调查什么,我实在难以预料。
你忽略的关键在于这些交易能创造真实价值——例如英伟达确实生产芯片。
问题在于这是个纯粹为推动AI投资而存在的投资行业——整个产业链仍在假设终将有人买单。
最终所有资金都流向员工和供应商…但这些交易对象可能根本不愿购买实际产出的产品。
> 尽管甲骨文当时举步维艰
就实际盈利而言,特斯拉未必表现更佳。
另附2010年PG论文:https://www.paulgraham.com/yahoo.html
>到1998年,雅虎已成为事实上的庞氏骗局受益者。投资者对互联网充满热情,而雅虎的营收增长正是激发热情的关键因素。于是他们投资新兴互联网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又用资金在雅虎投放广告获取流量。这反过来推动雅虎营收进一步增长,更坚定了投资者对互联网的投资信心。某日坐在工位上,当我恍然领悟这点时,像阿基米德在浴缸里那样猛然跳起——只不过我喊的不是“我找到了!”而是“卖出!”
庞氏骗局的运作机制并非如此。雅虎当时拥有实质性垄断地位,而市场信息发现机制失灵导致价格信号严重扭曲。互联网投资价值从未动摇,所有从业者都心知肚明。
真正的问题在于:向pets.com这类项目投入资金终将陷入荒谬境地。当时的短期投资资本远超实际可有效利用的规模。而长期投资者一如既往地避开了阿基米德式的理想主义,最终依然收获丰厚回报。
pg拥有创业者的头脑。
pg具备完全的先知先觉能力——可惜仅限于历史事件
为何如今总有人热衷辩称“实际上庞氏骗局是不同的!”?
词语的含义取决于语境,如今所谓“庞氏骗局”指任何金字塔式体系——其运作仅依赖新投资者持续注入资金,因为早期投资者的收益完全来源于新资金。一旦新投资者枯竭(这必然发生),整个体系便崩塌。pg描述的模式正是此类庞氏骗局,即便并非蓄意欺诈。这与其他商业项目因“正常”原因(比如缺乏市场接受度)最终失败的情况截然不同。
> 词语的含义取决于语境
你难道不明白这些话的语境是15年前的吗?
>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完全符合庞氏骗局的定义,即使并非蓄意欺诈
描述该情境存在更专业的术语。若缺乏这些术语我或许认同你的观点,但既然存在,我认为这种描述至少不够精准,甚至完全错误。
> 更“正常”的原因是它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
这真的是大多数企业失败的“正常原因”吗?我对此存疑。
你手头有那篇文章的副本吗?我很想读读。
没有,但我能提供几篇引用该文并盛赞其价值的文章。
所有这些显然都是为了套取人工智能公司被赋予的投机价值。
从战略角度看,OpenAI通过将股价推高至600美元换取AMD 10%股权的交易相当精明——这相当于凭空创造了970亿美元,实质上为其采购的GPU支付了费用。
但这种利用内幕消息拉升股价套现的操作,按理说应该违法吧?看来在这届政府治下,什么都能通行无阻。
若在公开市场买入确实违法…但他们直接从AMD收购,所以没什么可看的,继续前进。音乐仍在播放。
我不明白为何称这些交易为“循环交易”。OpenAI采购英伟达和AMD芯片,甲骨文同样采购英伟达芯片。OpenAI向甲骨文购买的数据中心,恰恰由甲骨文采购的英伟达芯片驱动。这完全是单向链条:硬件制造商(英伟达和AMD)向数据中心运营商(甲骨文)或AI企业(如OpenAI)供货。仅此而已,根本不存在循环交易。
但“循环交易”这个说法听起来如此悦耳,如今随处可闻。人们只是渴望负面新闻的噱头。
我更倾向于这表明交易存在循环性。
文章结尾处对循环交易的质疑提出了更有力的反驳:
> CoreWeave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因特拉托在近期接受彭博新闻采访时承认了循环融资的担忧,但他表示随着更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公众的担忧将逐渐消散。
> “当微软向我们采购基础设施来服务其使用365或Copilot的客户时,我不在乎循环融资的论调,”英特拉托表示,“他们拥有实际消费服务的终端用户。”
那么终端用户是否真正获得价值/为AI产品付费,就取决于你的判断了。
> 那么最终用户是否真正获得价值/为AI产品买单,就由你来判断了。
他们没有
https://www.perspectives.plus/p/microsoft-365-copilot-commer…
“尤卡·尼拉宁撰写的微软低代码与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应用及软件产业洞见——犀利坦率且妙语连珠”
这家伙有什么可信度?听起来像是怀有私怨的人。
听起来这个圈子是被中间的庞氏骗局打破的…
“当微软开始使用…”——这难道不是在打草惊蛇吗?
https://openai.com/es-419/index/openai-nvidia-systems-partne…
OpenAI → nVidia → OpenAI。这循环可真够闭合的。
归根结底,这类交易的成本最终由股东通过市值稀释承担。考虑到当前市场格局(科技巨头主导),OpenAI完全有充足资本支持扩张。
我认为他们发现了作弊代码:无需自筹资金,而是利用自身声誉/人气榨取供应商(如英伟达、AMD等)的市值红利。只要预期创造的价值(如效率提升、就业替代、社会变革等)超过供应商的股权稀释损失,这笔交易就合理——他们消耗自身股权,但剩余股权价值的增长足以弥补损失。
鉴于大量被动投资及涌入顶尖科技公司的资金,这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资本池。但若预期价值未能实现,将大幅增加杠杆风险。
我认同你的核心观点:人们倾向于将此类交易不加区分地归类,作为“人工智能泡沫即将破灭”这一既有预判的佐证。后者或许确有可能,但我们不应草率判定哪些证据支持该论断。我倾向于严格区分:(a)英伟达交易属于供应商补贴其最大客户的行为,或许暗示市场疲软;(b)AMD交易则是非市场领导者试图吸引新企业客户,该客户需通过重大(且风险高)的合作来提升产品性能,才能真正使用AMD芯片进行深度训练。
这一区别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我看到更多具体证据表明英伟达业务在短期至中期可能出现实质性下滑,而非整个行业崩盘。芯片禁令意外地将英伟达彻底排除在其第二大市场之外,而中国芯片在训练领域实现竞争力的时间似乎也比预期更早到来。事实上,倘若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能以显著更低的成本获得性能相近的产品,OpenAI将突然发现自己在成本上处于劣势,甚至在计算能力方面也可能落后于东方竞争对手。因此,OpenAI如今试图减少对英伟达的供应商锁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而言,若英伟达同时失去第二大市场准入、本土市场突然出现有力竞争者,且面临失去重要客户业务或被迫大幅降价以维系客户的局面,对该公司绝非利好。
英伟达同时向OpenAI投入了数百亿美元。
没错。OpenAI也在投资AMD。昨日Hacker News上讨论过这个话题,源于彭博社Matt Levine的精彩解析。这是通过共享对方股权收益来分散风险的策略。
但这并非循环交易。真正的循环交易应是:我以2美元卖给你价值0.25美元的苹果,你再以2美元(或其他类似金额)卖回给我,我便能将库存所有苹果标价2美元,从而获得巨额账面利润。这种赤裸裸的交易可衍生出变体。比如我以十倍市价向你购买橡胶,你用它制作气球,再以十倍市价卖回给我。我库存里或许没有其他气球,但橡胶储备充足,就能实现可观利润。类似的复杂交易模式不胜枚举。
但AMD与英伟达、OpenAI与甲骨文的案例中,方向很明确。OpenAI对计算资源有明确需求,可直接向英伟达和AMD采购,或间接通过甲骨文获取。他们可用现金(虽资金有限)、自有股权,或通过某种让卖方分享OpenAI股权增值的交易模式完成采购。
但这里不存在同一商品的反复交易,也不涉及橡胶/气球之类的物品。所有交易看似合理。未来计算需求可能因人工智能热潮消退而化为泡影?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世事难料。但这属于常规商业风险范畴。
> 但这并非循环交易。真正的循环交易应是:我以2美元卖给你价值0.25美元的苹果
当你在纸上画圆时,会先下笔画弧线,停笔写下“欺诈”二字,再补完圆圈吗?还是直接画圆?
我猜人们说“循环”是指资金看似在循环流动。(举例来说)英伟达投资Lambda公司,Lambda向英伟达采购GPU,英伟达再从Lambda租赁GPU,Lambda用租赁GPU给英伟达的收入举债购买更多GPU…
这就是融资运作的本质。购房时你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很少直接向卖家贷款——这确实有点循环往复的感觉,对吧?但购车时却普遍如此:人们从汽车制造商处获得贷款。这难道不是循环吗?
当主体从个人变为企业时,融资结构便变得极其复杂。你提到的英伟达与Lambda案例在我看来完全合理。以房地产领域为例:银行向购房者放贷,随后将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出售。再用所得资金发放新贷款,继续打包成新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看似循环往复,对吧?但这正是商业运作的常态。其中既无庞氏骗局的成分,也无欺诈或障眼法,纯粹是日常商业行为。没人会给这种模式贴上“循环”的标签。
人们购车时,有时会向汽车制造商的金融服务部门申请贷款。但他们通常不会获得以一分钱行权价认购制造商10%股权的认股权证。
你似乎深谙此道,而我仅自认略知皮毛。请指教:OpenAI与AMD的交易中,究竟存在何种非循环要素?
讽刺的是,你竟用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来论证这种循环性何其“正常”。
日常商业运作不依赖炒作。
而AI初创企业的估值却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炒作之上。我认为这种循环很快就会形成,因为人们纯粹基于其他预测来做预测——毕竟这个世界太过急躁,等不及真相浮出水面。
一家汉堡店永远不可能被预测出十亿美元的营收,因为人们清楚它的总可寻址市场规模。汉堡再好吃也无济于事。
人工智能领域过于新兴,人们尚未准确把握其成本与盈利空间。他们甚至不知如何界定总可寻址市场规模——未知数太多。整类劳动力可能被AI取代,也可能不会。
缺乏理论基础,它很快就会沦为炒作的循环。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当人们看到资金在交易中循环流动时,很可能会联想到“循环交易”。因为这种交易本身就是环形的。
> 这算循环吗?
似乎并非如此,毕竟最终资金流向是:钱从我这里流向他们。我并未收回本金,而是用钱换取了汽车。
况且这笔交易并非始于制造商先购入我的股份,再提供贷款让我购车。
> 但这恰恰是人们购车时最常见的模式。
你的汽车制造商从你手中回租车辆?然后用这笔收入举债再向他们购车?你和哪家厂商有这种合作?最终开的是什么车?
经济本质不就是由大小不一的重叠圆圈构成的吗?
那我猜圈子越小,泡沫就越大?
大家都在讨论AMD交易,但这是否赋予其过多意义?除股市波动外,该交易尚未产生实质影响。更关键的是,AMD似乎难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量级玩家。因此在我看来,这笔交易与众多高额人工智能交易一样,不过是场视觉秀。
这完全是代币使用量呈抛物线增长的产物。若代币使用量持续呈抛物线增长,这些交易堪称天才之举。
但若因高价导致代币使用量增速放缓,看看SBF的下场就知道了。
关于近期AMD与OpenAI交易的有趣解读,可参阅Matt Levine数日前的专栏:
> OpenAI:我们需要六千兆瓦级别的芯片用于推理运算。
> AMD:太棒了。这笔交易价值780亿美元。请问您打算如何支付?
> OpenAI:我们打算通过宣布合作来提升贵公司市值780亿美元,这笔钱应该够支付芯片费用。
> AMD:……
> OpenAI:……
> AMD:不行,我敢肯定你们必须付钱买芯片。
> OpenAI:为什么?
> AMD:不知道,就是觉得不付钱不对。
> OpenAI:行。那我们用现金支付芯片价值,你们返还股票,等交易公布后股价上涨,我们就能收回780亿美元。
> AMD:嗯,这个方案可行,不过我觉得我们也该分得些价值?
> OpenAI:行,你们拿一半。你们用价值350亿美元的股票支付,剩余部分归你们所有。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newsletters/2025-10-06/ope…
https://archive.is/tS5sy
昨日讨论:
OpenAI擅长交易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493815 (40条评论)
莱文对各类离奇金融交易的剖析堪称绝妙。《金钱事务》是每日必读佳作,即便我并非金融从业者
若非我早在大型语言模型出现前就追读他的专栏,我几乎要认定他是某种精密调校的金融文章AI引擎(因其输出的一致性与覆盖的广度)。
难道真有人蠢到用价值$x的产品加价值$0.5x的股票换取$x现金?老实说,提出这种交易本身就是愚蠢的。AMD凭什么不能反过来压榨对方?
> AMD: 既然你这么提议,不如这样:你付我们$x买芯片,再给$0.5x的股票?等你们市值涨到$0.5x时就能套现股票。说不定市值还会继续飙升,连芯片成本都能赚回来。这笔交易简直让我赚翻了,不答应才是傻瓜!
>有什么能阻止AMD反过来对付他们?
马特的说法有点戏谑,实际谈判可能并非如此。更重要的是,OpenAI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他们想用现金支付芯片费用,完全可以做到,而不必同时放弃股权。但AMD处境不同。在GPU领域他们只是二线选择,急需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才愿意接受这种交易。若无此协议,OpenAI很可能直接用现金购买英伟达芯片。
“OpenAI与英伟达宣布合作部署10GW英伟达系统”(600条评论),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35474
> NVIDIA计划在OpenAI部署每1GW算力时,逐步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AMD此举或许只是为了在市场中保持存在感。此前关于AMD的讨论寥寥无几,它被视为“又一家推理显卡制造商”。如今它已闪耀于聚光灯下,任务达成。
但细想之下,推理本就是多数AI模型的终极目标。因此“仅限推理”未必是坏事,尤其当能实现更高性价比时。
他解释过吗?为何在公开宣布AMD同意免费向OpenAI提供价值780亿美元的设备后,公司估值竟暴涨780亿美元?
这证明了MI450的可靠性。詹森曾声称其他GPU性能太差,连免费赠送都无人问津,结果OpenAI却表示:不,我们愿意免费接收AMD的GPU。其实它们没那么差。
这简直是伦敦金融城五百年前发明的那套典型金融操作,专门用来模糊资产所有权。有人甚至认为正是这种模糊性促成了权力从军方向银行家的转移。最终造就了如今这种跨国公司格局——公众根本无从知晓谁真正掌控着什么,谁才是幕后操盘手。
如今权力正从银行家手中转移到科技/人工智能领域。
这让我想起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当年美国在线(AOL)的估值足以支撑这场交易:
不到十年间,随着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兴起,新公司中的AOL板块迅速萎缩,最终被剥离。如今它虽仍以原名存在,却已面目全非。
0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OL#2000%E2%80%932008:_As_ AOL_…](https://en.wikipedia.org/wiki/AOL#2000%E2%80%932008:_ As _AOL_ Time_Warner)
这不过是AMD在利用自有股票加杠杆。类似于MSTR的操作。AMD正以其持股为抵押借款生产GPU,寄望未来通过OpenAI出租这些设备。押注其失败毫无意义——除非OpenAI破产,否则AMD不会遭遇保证金追缴。而OpenAI的市值必须先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破产才可能发生。
对OpenAI而言这是笔惊人交易。单日盈利350亿美元…按30倍市盈率计算,若能每年复制类似交易,其估值已达万亿级别。
MSTR无法增发其抵押品。
当前存在循环融资现象,但AI加速主义者认为企业需求、价值及应用将抵消这种影响。因此这些交易足以支撑即将到来的需求。
这种近亲投资颇具深意。整个经济体即将遭受重创——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债券市场不再具备动荡时期惯有的避险属性,更将加剧危机。
“我们已被锁定在特定的市场与未来图景中,所有道路都通向科技巨头,”人工智能发展与政策研究机构AI Now Institute联合执行董事安巴·卡克指出。诚然,主要股指的成功——或许还有你的401(k)养老金——正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持续增长:Meta、亚马逊以及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和博通今年贡献了标普500指数60%的回报率。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墙上字迹吗?
这些“循环交易”与波音(及其他重型民用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购置融资有何不同?我的疑问是:这不过是对AI/LLM泡沫的危言耸听,还是存在实质性担忧?
另问:这与新型比特币储备模式(如Strategy MSTR.OQ)有何异同?据我所知,Strategy通过二次发行持续增发股票,再用所得资金购入更多比特币。
汽车行业也存在类似模式。标致拥有自有银行,为购车者提供贷款。关键区别在于:这并非循环体系。银行是银行,整车制造商是造车企业。
银行通过放贷收取利息获利,
汽车制造商则依靠销售盈利。
资金流向是银行→制造商,而非反向循环。
不过波音公司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
每天都有涉及OpenAI的新交易。
每天都有文章探讨AI热潮何时会演变成泡沫破裂。
或许人们是在狼来了式地危言耸听,或是误判了形势。
我的直觉是,没错,这确实是个泡沫,而幕后那些CEO们正陷入恐慌模式,诡异地重蹈过去那些众所周知的覆辙。
有人还记得次贷危机吗?
这次危机规模会更大,主要因为美国政府领导层的真空状态正乐见其成——任其膨胀到爆裂前达到最大规模。
"人工智能企业宣称,此类大规模、互惠互利且有时重叠的交易正是满足技术需求增长的必要手段。但随着资金持续涌入该领域,这些非常规商业模式正引发行业分析师警觉:万亿级人工智能市场是否正被行业自身虚捧?"
旁观者看来:确实如此。等不及要验证我的判断了。
若我没记错,正是这类操作让环球通信沉船:当时称之为“创意会计”。
点赞是因为能否有人向我这种笨蛋解释:这是否会加剧AI泡沫?还是说这本就是行业资本配置的常态?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交易都附带 条件。OpenAI必须满足XYZ条件才能获得现金/股票等资产,而这些条件相当严苛。
OpenAI、英伟达、甲骨文、AMD之间的资金并未流通。没有现金流,只有可能(且极可能)破产的未来承诺。然而股市和媒体却视其为板上钉钉的事。即便在对这些交易的批评中,炒作氛围仍被强化。
这与安然会计丑闻本质相同,只是少了欺诈成分。(当人们根本不看细则条款时,根本无需伪造账目。)
这些交易无疑让泡沫显得更大,因为人们在重复计算收入。它们似乎也在引发投资者的极端FOMO(错失恐惧症)。
> 它们似乎也在引发投资者极端的FOMO心理。
泡沫只有在你错过时机时才糟糕。
对个人而言或许如此,但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看,泡沫破裂永远不是好事!
>AI泡沫更严重?
比互联网泡沫更严重吗?记得当年只要懂HTML就能被雇佣,互联网泡沫期间上市的公司多得多,比如theglobe.com。
AI确实是泡沫,但比互联网泡沫或2008年房地产泡沫更严重吗?
资金由机构投资者主导分配。他们买入股票,企业间通过各类交易互换更高估值的股份。若机构投资者停止投资,交易链条便会中断,泡沫随之破裂。机构投资者目前别无选择只能将资金投向科技领域,因此我认为泡沫短期内不会破裂。但无限增长显然在逻辑和物理层面都不可行,最终必然会出现调整。任何声称能精准预测调整时间的人都在说谎——他们不如去买彩票,靠预测未来的能力赚钱。
个人认为这将使科技泡沫蔓延至金融业其他领域——尤其当机构投资者跟风进行“轻松”交易并加杠杆时。
一旦这些企业无法维持每年8000亿美元的营收且资金枯竭,所有银行也将随之崩溃。但别担心——他们终将用我们的钱获得救助…
刚才和妻子讨论过这些交易及其他泡沫迹象。我们决定明天更新401k养老金和大学基金经纪账户,并约定在2027年1月前不再调整配置。打算观望一年看风向。
这类前景向来难以预测。
保罗·都铎·琼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认为,即便有变数,我们即将见证的股市涨幅也将远超过去数十年。
https://fortune.com/2025/10/07/paul-tudor-jones-hedge-fund-b…
若果真如此,当你正考虑调整投资组合时,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此前错失的价格上涨本可有效缓冲下行风险…
或许可以考虑长期调整策略,逐步退出市值加权指数基金。在建立合理基础框架后,这种做法作为常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也颇具可取之处。(我持有部分SMLF——小盘优质/价值股、伯克希尔、泛全球股票配置,并非追求绝对回报,而是为了降低对集中式被动市值加权指数的暴露,实现风险分散。)
趋势跟踪策略也是绝佳补充,因其在多数宏观/市场环境下与风险资产呈负相关。
与其采取短期择时策略(预期价值更趋负面),不如通过调整长期投资组合设计来应对您切实的担忧,这才是更稳健的做法。
美国股票以美元计价。若你认为美元将贬值(因执政者反复宣称此为目标),则预期股市将随美元贬值同步上涨。我并非比特币拥趸,亦非断言美元末日将至,但美元持续走弱已成定局,这对像我这样仅持有少量股票和贵金属的人而言构成重大风险。
若最终出现通胀而非市场崩盘,代价可能相当高昂?黄金今年已涨50%,哪种炒作更符合实际?
循环交易是庞氏骗局常用伎俩,旨在制造交易活跃假象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这种操作加上股票回购,让我对公司估值产生质疑
股票回购本质上只是形式不同的分红:减少流通股数量会提升剩余股份的持股比例
> 股票回购本质上只是形式不同的股息分配
不仅形式不同,更关键在于适用更低的税率——前提是股东持有时间足够长,可享受长期资本利得税率(该税率低于股息税率)。
[在美国]
股票回购并非表面看起来的彻头彻尾骗局,但它确实意味着“我们已找不到任何能推动研发或业务扩张的有效资金用途”,这依然令人忧心忡忡
更准确地说,“持有大量股票的高管们看不到公司增长的途径,所以干脆用利润抬高股价谋取私利”。
我深切认为股票回购不该被禁止,但理应受到社会谴责。
与其用利润积累长期储备或资助研发,他们基本选择做最少的事。
这完全缺乏远见。
对愿景的投资同样能推高股价。若他们有切实可行的远见卓识,自然会这么做。
现实情况是,若高管认为自己无法开展研发,那确实无能为力。即便尝试也只会浪费资金。
企业是否永远不该派发股息?
我认为股票回购在这方面与股息类似
按此逻辑,企业向股东分配的任何利润都令人担忧。
表面看循环融资确实令人担忧,但深入分析后其实相当良性。NVIDIA向OpenAI提供GPU,换取股票/未来收益——无论怎么解读都成立。OpenAI的单位经济确实有问题,但其年增长率约100%,在我看来完全合理。
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可能是维持高利润率的手段——在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与竞争加剧前,让高利润率持续更久。
若英伟达持有该公司股份,他们就更不可能通过代工厂合作伙伴和基础芯片设计供应商来自主研发推理芯片。该公司还获得了巨额注资,这笔资金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 不 这么做。而且,他们现在有充足资金投入尖端芯片研发,所以无所谓对吧?我最初认为这些交易更多是出于这个目的。
但这个方面最终可能有些虚幻。但转念一想,英伟达在构建和捍卫生态系统方面确实颇有建树,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或许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虽然我不确定这是好事)。中国显然不会成为搅局者…整个美国地缘政治体系会确保局面稳定。
奇怪的是,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有1000亿美元正支付给硬件公司用于芯片采购,而实际上硬件公司分文未得。他们依赖公开市场通过潜在未来订单推高股价,仿佛需求真实存在。
这种操作能奏效的唯一原因,是我们这些傻瓜投资者在疯狂买入股票。
现在我的大脑会把Sam的脸解读为“AI生成”的水印。
周期性增长
真的吗?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11368
我想知道的是:这些交易是否意味着我们该投资这些公司?还是该撤出这些持仓?
OpenAI与AMD的交易明确给出了AMD 600美元的目标价。这还能更直白吗?
我只想知道泡沫究竟会在下周、下月还是两年后破裂?
欢迎光临赌场!祝您玩得愉快,谨记:庄家永远是赢家 😉
这哪是赌场,我连赢好几年了。
靠在网上问陌生人该怎么做?
没错,很多人推荐优质指数基金或FAANG公司。
这可没你想象中那么了不起
没听说过赌场的连胜纪录吗?
这东西多久会爆盘?
我押18个月
18天
既然无法避免,就享受吧
不如给Nouveau些实质支持,别坑害所有Linux用户
他们正在这么做。https://www.phoronix.com/news/NVK-Vulkan-Red-Hat-NDA-Docs
我尚无法从法律角度定义,但实在难以理解这些交易若非欺诈,如何不构成逃税。
税收机制并非如此运作。这里不是Reddit,并非所有行为都等同逃税。
OpenAI几乎无需承担硬件成本,AMD却能同时申报投资支出和收入。我已明确表示不确定这种操作是否构成逃税或欺诈——尽管我看不出它怎么可能两者都不是。
从这些交易中获利,是否能让你的困境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