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骗局
自 RTX 50 系列灾难性发布以来,NVIDIA 始终无法摆脱负面新闻:黄牛机器人在官方销售开始前就抢购 GPU,电源接口持续熔化且无解决迹象,营销手段愈发欺骗性,GPU 出厂时缺少处理单元,而 NVIDIA 一直引以为傲的驱动程序如今正分崩离析。更糟糕的是,NVIDIA 越来越坚持要求媒体在报道其硬件时推动某种叙述。
建议零售价(MSRP)到底是什么?
与近期其他 GPU 发布一样,此次发布也充斥着黄牛机器人抢购库存,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购买。零售商报告称,他们最初收到的库存非常有限[https://forums.overclockers.co.uk/threads/patience-if-planning-to-buy-a-50-series.18998084/#post-37602115]。这反过来引发了关于NVIDIA故意限制库存以营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推高价格的传言。果不其然,在二手市场上,这些显卡的价格远超建议零售价(MSRP),部分零售商已开始将显卡与其他库存捆绑销售 (如电源供应器、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来进一步抬高价格,并清空仓库中那些人们不会购买的库存——而你甚至无法用超过GPU单独价格两倍的费用组装出一台可正常使用的电脑。
Newegg 销售 ASUS ROG Astral GeForce RTX 5090,售价 $3,359(建议零售价:$1,999)
eBay德国以€3,349,95的价格出售同一款ASUS ROG Astral RTX 5090(建议零售价:€2,229)
我最近在2025年5月查看了AMD和NVIDIA上一代显卡的价格,发现即使是RTX 40系列仍明显定价过高,例如GeForce RTX 4070(中低端型号)起价为$800 (建议零售价:$599),而相同价位可购买AMD上一代产品线中第二好的GPU——Radeon RX 7900 XT。这种性价比差距令人震惊。更不用说NVIDIA向板卡合作伙伴提供的缺陷芯片缺少光栅操作单元(ROPs) (光栅操作管道),从而降低了性能。或者,正如NVIDIA在给The Verge的声明中所说:
我们已确认一个罕见问题,影响不到0.5%(半个百分点)的GeForce RTX 5090/5090D和5070 Ti显卡,这些显卡的ROP数量比规格少一个。平均图形性能影响为4%,对AI和计算工作负载无影响。受影响的消费者可联系主板制造商进行更换。生产异常已得到纠正。
这4%的性能差距可能导致RTX 5070 Ti的性能水平与RTX 4070 Ti Super相当,完全消除了选择RTX 5070 Ti的初衷。更不用说,相较于RTX 40系列的代际性能提升本就普遍受到负面评价。NVIDIA随后不得不修改对The Verge的声明,承认RTX 5080也缺少ROPs。
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因为这些显卡本身就难以获得,而当你将 NVIDIA 与另一家同样从事消费级硬件销售的万亿美元公司——苹果——进行比较时,这种情况就显得更加荒谬。
为什么一家公司能够在发布时持续数十年为客户提供充足的库存,而另一家却做不到?我能想到的唯一原因是,NVIDIA 根本不在乎。他们现在靠数据中心GPU赚取巨额利润,出售推动“AI”热潮的工具,以至于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正逐渐成为其财务报表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这些显卡是🔥🔥🔥(而且不是好的那种)
RTX 50系列是NVIDIA第二代采用12VHPWR接口的显卡。RTX 40系列因电源接口熔化而臭名昭著。那么他们修复了这个问题吗?
没有。连接线仍可能熔化,无论是GPU还是电源供应器。这是GPU主板本身的设计缺陷,除非更换显卡的电路设计,否则无法修复。
使用 RTX 30 系列显卡时,每个电源输入(即电源供应器的连接线)都配备了独立的分流电阻[1]。如果某个电源输入的引脚未正确连接,另一个引脚将不得不代为承担其功能。如果两个引脚均未流过电流,分流电阻将无法形成回路,显卡将无法启动。此时屏幕会变黑,但硬件本身并无损坏。
NVIDIA在RTX 40系列中对这一设计进行了改进。
现在,每个电源输入不再使用单独的分流电阻器,而是将分流电阻器并联连接到电源输入的所有引脚,这些引脚均来自单个12VHPWR连接器。此外,线路在电阻器后方重新组合。这种令人费解的设计缺陷使得显卡无法检测到引脚是否负载不均,因为从显卡的角度来看,所有电流都通过同一条线路输入。
将分流电阻并联连接也使其几乎毫无作用,因为如果其中一个故障,另一个仍会保持相位,显卡会继续正常供电而毫无察觉。如果每个引脚供电100W,而6个引脚中有5个不供电,那么单个引脚必须承担显卡要求的全部600W功率。没有导线是为这种功率需求设计的。因此,由于过多的电子同时通过电缆,会产生过度的摩擦,导致电缆熔化(参见:焦耳热效应)。
NVIDIA意识到RTX 40系列中旁路电阻的设计有些愚蠢,因此进行了修订:通过消除冗余的旁路电阻,但未对存在缺陷的设计的其他部分进行任何改动。
值得注意的是,NVIDIA将12VHPWR连接器引入ATX标准,旨在通过单个连接器为显卡提供最高600W的电源,但这使得在高负载下运行变得远不如以往安全。更糟糕的是,NVIDIA声称负载承重12针上的四个“检测针脚”本应防止GPU过载。然而,事实是,这些“检测针脚”仅在系统开机时告知GPU可允许的最大功率,但它们并不会持续监测功率消耗——这一功能本应由GPU板上的分流电阻器承担,而我们已知NVIDIA一直在移除这些分流电阻器。
如果我不得不猜测,NVIDIA 一定对“检测引脚”在理论上可以替代分流电阻非常有信心,但实践证明它们完全没有考虑到用户错误。这是他们在事情闹大后调查时的主要借口。事实上,如果12VHPWR连接器未正确插入,引脚可能无法建立良好接触,导致剩余导线承担更多负载。这是“检测引脚”无法检测到的,尽管它们的名字和NVIDIA将其宣传为某种安全措施。
RTX 5090 FE(右)与前代产品RTX 4090 FE的尺寸对比 (左) © ZMASLO (CC BY 3.0) 通过 [Wikimedia]
NVIDIA显然没有考虑到市场上用户会搭配这些显卡使用的机箱。RTX 4090 是一款 庞然大物,堪称真正的巨无霸。事实上,它体积如此庞大,以至于引发了需要使用 支撑支架 来防止 GPU 下垂并拉扯 PCIe 插槽的趋势。此外,该显卡的电源接口位于卡体侧面,而机箱设计并未预留足够空间以避免插头弯曲。正如后续澄清所示,在首次出现融化电缆的报告后,若12VHPWR电缆的弯曲角度小于35mm (1.38英寸)的间隙,可能会导致针脚连接松动并引发连接器熔化的问题——而我们此前一直使用的经过实战验证的6针和8针PCIe连接器并未出现此类问题[2]。
像华硕这样的主板合作伙伴试图通过在每个承重针脚前添加中间旁路电阻来绕过这一设计缺陷,但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如果任何供电线路的电流不足或供电不稳定,显卡并不会自动关机。你最多能得到的只是指示灯亮起,以及软件提示你“嘿,嗯,似乎有些不对劲,也许需要检查一下?”
NVIDIA坚持保留12VHPWR连接器,却对显卡设计缺陷置之不理,任由其因 slightest misuse而自我毁坏,这一事实应让你对使用该连接器的任何NVIDIA显卡望而却步。
精心构建的护城河
多年来,NVIDIA 发布了多项仅在自家硬件上运行的专有技术,例如 DLSS、CUDA、NVENC 和 G-Sync 等。与 NVIDIA 硬件的紧密耦合确保了兼容性和性能。
然而,正如之前提到的,这在当今时代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如果你正在考虑升级,你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支付一笔相当于购房首付的费用,要么彻底更换整个硬件和软件堆栈。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CUDA和NVENC几乎不可或缺,否则在Adobe Premiere或DaVinci Resolve中编辑和导出视频将耗费大量时间[3]。直播同样如此,使用 OBS 中的 NVENC 可将视频渲染任务卸载至 GPU,从而在直播高质量视频时实现流畅的帧率。
说到游戏:游戏显示器的 G-Sync 技术也需要与 NVIDIA 硬件绑定,包括 GPU 和显示器本身。G-Sync 显示器内置特殊芯片,NVIDIA GPU 可通过该芯片同步帧时序。该芯片成本高昂,显示器制造商需通过 NVIDIA 认证。因此,此类显示器会收取溢价。
竞争对手的开放标准是 AMD 主导的 FreeSync。自2019年起,NVIDIA也支持FreeSync,但以“G-Sync Compatible”品牌名义推出。个人认为,既然存在竞争的开放标准且差异微乎其微[4],就没有必要选择G-Sync。
NVIDIA 给予,NVIDIA 收回
作为游戏平台,PC 长期以来因其向后兼容性而备受推崇。但随着 RTX 50 系列的推出,NVIDIA 打破了这一传统。
NVIDIA于2008年通过收购Ageia将PhysX技术引入其GPU产品线,该技术允许游戏在NVIDIA GPU上计算游戏世界物理效果。RTX 50系列显卡发布后,发现其不支持该技术的32位版本。这导致《镜之边缘》(2009)和《无主之地2》(2012)等仍可在当今电脑上运行的游戏,因物理计算被迫在CPU而非GPU上进行,导致帧率骤降至个位数[[5]](# fn5)。
尽管首款64位消费级CPU早在2003年就已上市(AMD Opteron、Athlon 64), 但32位游戏在当时仍非常普遍,因为微软直到2006年才发布面向消费者的64位Windows系统[6]。NVIDIA后来在GitHub上发布了GPU模拟内核的源代码。我内心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他们这么做是因为自己懒得维护,想把维护负担转嫁给公众。
DLSS 始终都是虚假宣传
2018 年,当 RTX 20 系列作为首款支持硬件加速光线追踪的 GPU 发布时,这项技术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且新颖。然而,NVIDIA 同时推出了 upscaling 技术以抵消其带来的巨大计算开销。从一开始,两者就紧密相连。如果你想在《赛博朋克2077》(当时唯一真正利用该技术的游戏)中启用光线追踪,就必须同时开启超分辨率技术,否则游戏体验将变成一场(异常精美的)幻灯片演示。
这种超分辨率技术就是如今无处不在的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7]。它在内部以较低分辨率渲染游戏,然后通过GPU芯片上的专用加速器芯片将图像放大到目标分辨率。当时的唯一问题是,由于这项技术过于新颖,几乎没有游戏采用它。
让我一直感到不快的是,DLSS的营销方式并非仅针对NVIDIA产品线中性能较弱的GPU。不,它被宣传为专为售价$1,000以上的RTX 20系列旗舰型号设计,以实现包含所有高级功能的图形保真度。在我看来,这正是雷射追踪技术可能过早且不成熟推出的警示信号。当时我推测,将此类画质提升技术与高端显卡及雷射追踪图形紧密绑定,会树立一个不良先例。NVIDIA向我们推销的图形效果已超出显卡的实际性能范围。
需要通过 upscaling 来保持帧率流畅,这在我看来已经显得“不真实”。如果花这么多钱购买单个 PC 组件,却仍无法在不借助软件技巧的情况下实现可接受的帧率,那么我当初花这笔钱究竟是为了什么?
快进到今天,情况并没有真正改变,除了NVIDIA现在对旗舰RTX 5090收取双倍价格。猜猜怎么着?它仍然无法在原生4K分辨率下以可玩帧率运行《赛博朋克2077》——这款旗舰级光线追踪游戏——除非启用DLSS。
来自RTX 4090官网:
来自RTX 5090官网:
GPU | 建议零售价 | 《赛博朋克2077》4K原生光追Overdrive帧率 |
---|---|---|
RTX 4090 | $1,599 | ~20 FPS |
RTX 5090 | $1,999 | ~27 FPS |
在光线追踪实时计算机图形技术问世7年后,我们仍远未达到4K游戏60 FPS的水平,即使是$1,999的显卡也无法实现。当然,你可以选择关闭光线追踪功能以提升性能。但这并非你花费巨资购买显卡的初衷,对吧?硬件本身的代际性能提升微乎其微。他们向我们兜售的解决方案,正是他们自己引入并迫使所有开发者在游戏中采用的技术。如今,他们又推出了计算成本更高的光线追踪技术:路径追踪。因此,我们本可以获得的代际性能提升再次被抵消。
即使你没有花很多钱购买GPU,你所获得的性能也无法让光线追踪图形效果突出并保持流畅运行。因此,大多数人对光线追踪的体验是:打开它看看效果如何,发现它几乎吃掉所有帧率,然后永远不再打开,认为光线追踪是浪费。因此,本应通过真实光照技术实现的优势也随之消失,因为开发者仍需为无法或不愿使用光线追踪的用户采用传统光照方式[8]。
在每个GPU价格点上,对于每款AAA游戏,都将使用 upscaling 技术作为实现可接受性能水平的必要条件,这给人一种印象,即我们购买的游戏针对的是尚未存在或无人能负担的硬件,而我们需要不断打补丁来让它正常运行。几乎所有 upscaler 都强制使用 TAA[9] 进行抗锯齿处理,这使得屏幕上的图像在分辨率越低时看起来越模糊。
以《荒野大镖客2》的这段视频为例,展示了TAA“在行动”的场景,这就是你花$1,000+购买的硬件在工作:
帧生成技术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在实际渲染的帧之间,通过“AI”生成帧时,会估算像素可能的位置,从而加剧了TAA的鬼影效应。而当TAA关闭时,画面看起来确实非常奇怪。两者结合起来,就像有人在屏幕上涂了一层凡士林。这就是他们希望我们为硬件和游戏支付溢价的原因?
再加上近年来GPU价格的绝对离谱,这一切都显得像是一场骗局。
尽管DLSS技术可能非常有用或令人印象深刻,但游戏工作室对它的过度依赖,正在损害游戏的视觉质量,并鼓励追求图形保真度和复杂度的水平,而这种追求的回报却在递减。2025年的游戏与10年前的游戏相比,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不同或更好,尽管它们运行得更差,尽管硬件更加现代和强大。如今的游戏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如此之高,以至于使用DLSS等 upscaling 技术已成为 必要之举。 最为明显的例子是 Monster Hunter Wilds,其系统要求中明确指出,该游戏需要 帧生成技术 才能达到可接受的运行水平。
《怪物猎人:野性》的推荐系统要求指出,在中等设置下以1080p分辨率运行时,仅在启用帧生成功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60帧每秒。
与此同时,黄仁勋在RTX 50系列显卡的主题演讲中登台,并自豪地宣布:
RTX 5070以$549的价格实现4090级性能,这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他所指的其实是,RTX 5070仅通过DLSS的所有技术手段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包括仅在RTX 50系列显卡上以最低质量设置提供的全新DLSS 4多帧生成技术,以及将所有DLSS技术效果调至最大。
你不能告诉我,这在数千美元的价位上能达到可接受的图像质量水平(视频时间戳):
这不仅意味着以较低的内部分辨率渲染游戏,你还必须让你的GPU从无中生有地生成3个额外的帧,这样NVIDIA就可以大肆宣称“运行[极度 demanding 游戏]达到5,000 FPS!!!”,以取悦那些“数字越高越好”的自慰者群体。与此同时,画面会被严重模糊,因为NVIDIA只是重新发明了电视设置菜单中的运动平滑选项,但做得糟糕透顶,而且现在还加上了“AI”的噱头。否则,那些张量核心在GPU芯片上占用空间,本可以用于实际渲染单元,它们在做什么呢?NVIDIA希望你相信DLSS可以凭空创造帧率,他们正试图用[可疑的统计数据]——只在几乎无法阅读的细小字体中披露,这是一个故意选择的非常小的样本量,以便数字看起来更令人印象深刻。
分辨率是假的,帧数也是假的,宣传的性能同样是假的。更不用说帧生成技术会引入输入延迟,NVIDIA不得不通过其“Reflex”技术来抵消这一延迟,否则你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可能并非你实际操作的位置,因为帧生成技术生成的帧并非源自游戏逻辑。他们自己制造问题,然后又为这些问题创造“解决方案”,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试图维持这些显卡能做更多事情的烟幕,而实际上它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为了获得10%的性能提升而支付20%的溢价,几乎没有任何正当理由[10]。
我曾担心DLSS会习惯于在几乎没有实际提升的情况下制造虚假改进,而现在看到NVIDIA如此夸大其词,同时每一代产品都不断抬高价格,我感到无比气愤。这些都不是显卡的原始性能。这简直是欺骗性的胡说八道。
威胁将持续直至士气提升
NVIDIA在自己的演示文稿中谎报显卡真实性能是一回事。但当他们开始贿赂和威胁评测者,以引导评测方向有利于NVIDIA时,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2020年12月,硬件评测频道Hardware Unboxed在评测了NVIDIA显卡的纯光栅化性能(未启用DLSS或光线追踪)后,收到了NVIDIA高级公关经理Bryan Del Rizzo的邮件,称性能未达预期:
史蒂夫,
光线追踪技术的采用已达到关键节点,并获得了顶级游戏作品、开发者、游戏引擎、API、游戏主机和显卡厂商的广泛支持。
如您所知,NVIDIA 全力投入光线追踪技术。光线追踪对游戏的未来至关重要且核心。但它只是我们专注于革命性游戏技术研发、为玩家创造更佳体验的众多努力中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也体现在DLSS、Reflex和Broadcast等技术的开发中,这些技术为购买GPU的消费者带来了巨大价值。他们并非免费获得GPU——他们辛勤工作赚取资金,并且会使用GPU多年。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你的GPU评测和推荐仍仅聚焦于光栅化性能,并对我们为玩家提供的其他技术几乎不予重视。从你们的社区评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你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我们、玩家以及整个行业并不一致。
我们的创始人版主板和其他NVIDIA产品正被分配给那些认识到游戏行业格局变化以及对玩家和购买GPU的人来说重要的功能的媒体机构——无论是用于游戏、内容创作还是工作室和流媒体。
Hardware Unboxed应继续与我们的显卡合作伙伴合作,以获取GPU进行评测。当然,您仍可获取预发布驱动程序和媒体资料。这一点不会改变。
若贵方编辑方向发生变化,我们愿意在未来重新讨论此事。
硬件拆箱因此被禁止接收NVIDIA创始人版显卡的评测样品。在舆论强烈谴责后,NVIDIA很快便改口。
更令人惊讶的是,几年后,他们又试图再次这么做,这次是针对Gamers Nexus。
https://youtu.be/AiekGcwaIho
正如史蒂夫·伯克在视频中所解释的,NVIDIA从以下角度与他接触:为了继续获得NVIDIA工程师的采访和特别节目访问权限,Gamers Nexus需要在评测中将多帧生成(Multi-Frame Generation)指标纳入基准测试图表。史蒂夫正确地指出,这种通过剥夺媒体访问权限来迫使他们以NVIDIA希望维护的叙事方式评测显卡的威吓手段,损害了所有NVIDIA显卡评测的合法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在当前试图成为科技评测者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种不信任的氛围,完全不利于工作。
这与RTX 5060的发布恰巧重合,该显卡被定位为更具性价比的入门级产品。值得注意的是,NVIDIA并未在发布前向评测者提供必要的驱动程序进行测试。相反,显卡与驱动程序在同一时间发布,而此时所有评测者均在台湾台北参加Computex电脑展。唯一能在发布前讨论该显卡的媒体是被NVIDIA精心挑选的,而且即使如此,他们也只能讨论NVIDIA允许他们提及的细节,而非独立评测。_ 因为如果这些显卡经过了 Proper 评测,所有评测者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8 GB 的显存会让这款 $299[11] “入门级显卡”迅速过时,因为在当今游戏环境中,这不足以支撑长期使用。
但这可能并不重要, 因为NVIDIA正忙于损害其驱动程序的声誉,不断发布热修复程序试图阻止其显卡(无论是旧款还是新款)在遇到某些游戏、DLSS和多帧生成设置的组合时,出现看似随机的崩溃。使用旧款NVIDIA显卡的用户可以简单地回滚到之前的驱动程序版本来缓解这些问题,但RTX 50系列的用户没有这个奢侈,因为旧驱动程序无法让他们的全新显卡正常工作。
NVIDIA赢了,我们都输了
随着超过90%的PC市场运行在NVIDIA技术上,他们显然是GPU竞赛的赢家。输家是我们所有人。
自 NVIDIA 意识到在“非显示像素”领域存在巨大商机后,便果断抓住这一机遇。当加密货币挖矿热潮兴起时,他们率先向那些“有钱没脑”的用户出售价格虚高的 GPU 挖矿设备。如今的“AI 热潮”亦是如此。PC 游戏玩家被彻底抛弃。
英伟达知道我们别无选择,这令人愤怒。他们不断耍花招,并且会一直这样做,直到有人让他们降温。但唯一能承担这一任务的人却不会这么做。
AMD在本代产品中甚至没有尝试在高端市场与NVIDIA正面竞争,而是试图在中端市场通过性价比优势展开竞争。英特尔似乎仍在犹豫是否真的要销售独立显卡,同时其高管层正在重组,整体处于混乱状态。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而言,两者本可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但问题在于NVIDIA长期以来习惯于开发仅在自家硬件上运行良好的专有技术。如今他们更通过宣传“光线追踪是每款游戏必备功能”的论调,让玩家相信搭载该技术的游戏必须基于NVIDIA技术栈运行——而该技术栈在非NVIDIA硬件上表现糟糕。这显然不是公平竞争的环境。
当“游戏本应有的运行方式”逐渐演变为“唯一能流畅运行的方式”时,这为NVIDIA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而玩家并不关心这一点,因为归根结底,他们只在意游戏能否流畅运行并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但我希望你考虑这一点:融入此类技术的游戏会产生供应商锁定效应。这赋予了NVIDIA在游戏开发方式、你选择购买哪些GPU来运行这些游戏,以及这些游戏最终在你的系统上运行效果如何等方面,相当大的话语权。如果所有包含NVIDIA技术的游戏都以一种让你不得不选择更昂贵型号的方式开发,那么你可以确定,这是NVIDIA将要采取的软实力策略。
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看起来他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测试表明,低端NVIDIA显卡即使启用DLSS,也无法(而且可能从未被设计成)达到足够的性能,因为要从DLSS中获得任何好处,你需要更多的显存,而这些低端显卡的显存不足。因此,他们通过在低端型号上削减成本,迫使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更昂贵的型号,这种做法让消费者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花更多钱购买更昂贵的显卡。
他们利用市场主导地位控制媒体叙事,确保消费者继续向他们支付费用,并使消费者处于信息不透明或至少被误导的状态。当你无需竞争,却又没有改进可卖(或缺乏进行真正研发的动力)时,你就会像每个垄断者一样,榨干你的消费者群体,直到他们精疲力尽。
几年前,我可能会认为,如果他们能提供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图形开发中的问题,那么这就是他们的特权。如今,我认为他们是肆意妄为的垄断者,他们过于自满于自己的产品,正在毁坏整个行业。如果NVIDIA有真正的代际改进要出售,他们不会通过出售赤裸裸的谎言来实现。
我讨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惩罚,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七年多。
- 分流电阻器是电路中的一种小型电子元件,用于测量流经连接点的电流大小(通常来自电源供应器的PCIe电源接口,以及可选的PCIe端口)。显卡利用这些信息来管理其功耗,检测功耗是否在安全运行参数范围内,如果不在,则执行紧急关机以防止损坏。↩︎
- NVIDIA的主要竞争对手AMD从未停止强调这一点。↩︎
- AMD也拥有加速视频转码技术,但不知为何似乎没有人愿意将其整合到产品中。我读到这可能是因为AMD的AMF长期缺乏一个关键功能(即B帧),导致与NVIDIA的NVENC相比图像质量显著下降。但即便如此,这个选项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可以让用户不再人为地被锁定在NVIDIA上。↩︎
- 此外,我期望在物理断电后显示器不会消耗任何电力——不是待机模式,而是_完全关闭。 _ G-Sync显示器在关闭后仍会消耗高达14W的电力,而FreeSync显示器则完全不消耗电力,这符合预期。↩︎
- 显然,这对PC平台以游戏兼容性和向下兼容性著称的优势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个例子是3dfx的Glide 3D图形API,该API专为其Voodoo图形卡设计。在3dfx倒闭后,该技术被Direct3D和OpenGL等通用技术所取代。而NVIDIA的专有技术并未成为通用技术,这使得竞争对手无法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凭借自身实力展开竞争。↩︎
- Windows XP的64位版本不计入其中,因为它并未向消费者开放。↩︎
- DLSS中的“超级采样”部分本身就是一个误称。传统意义上的超级采样是指以更高分辨率渲染图像,然后将渲染结果下采样至目标分辨率(例如以4K分辨率渲染,下采样至1440p)。此方法的目的是实现更好的抗锯齿效果。自DLSS 2.0起,NVIDIA的技术恰恰相反——以更低分辨率渲染,然后将图像上采样至目标分辨率。该术语在DLSS 1.0时代可能具有正确含义,但自DLSS 2.0起已不再适用。此外,在DLSS 1.0时代,游戏开发者需要自行使用游戏的高分辨率素材(涵盖所有可能的角度、光照设置、环境等)来训练模型,这可能耗时过长,阻碍了该技术的采用。DLSS的后续版本改用了更通用训练的模型,并利用游戏渲染帧中的信息进行处理。↩︎
- 除非你是《Doom: The Dark Ages》,并且不允许玩家关闭该功能。↩︎
- TAA(时间抗锯齿)是一种抗锯齿技术,它利用之前渲染的帧来估计在渲染图形(尤其是移动物体)的锯齿边缘上应用平滑处理的位置。TAA 速度非常快,对性能的影响极小。然而,使用过去的帧会导致鬼影 artifacts 和运动模糊,比 FXAA(快速近似抗锯齿)或 MSAA(多采样抗锯齿)更加明显。然而,问题在于渲染管道已转向延迟渲染并大量使用着色器,导致MSAA等抗锯齿技术无法适用,因此TAA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如DigitalFoundry深度解析中所概述。↩︎
- 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因为技术素养和常识已经荡然无存!↩︎
- 当然,这是建议零售价(MSRP),但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MSRP在显卡领域完全不具参考价值,JayzTwoCents在他的 评测中对RTX 5060的评测中,第三方版本的显卡在性能提升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却要额外加价高达$80。因为,再次强调,这款显卡的致命弱点在于显存容量过低,而以$80的溢价出售仅提升两位数MHz的频率并称之为“超频”的做法,实在令人不齿。↩︎
本文文字及图片出自 NVIDIA is full of shit
> 随着超过90%的PC市场采用NVIDIA技术,他们显然在GPU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输家。
自从AMD的驱动程序被合并到Linux内核后,我一直使用AMD的GPU。对此我毫无悔意。
我也意识到,这个世界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其他事物,为这些事情大动肝火并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消费者就是得消费,然后在被剥削时哭天抢地,而不是干脆离开去做其他事情。
《万智牌》也是如此,游戏变得一团糟,很多人因此愤怒不已,但他们仍然在这一爱好上花费数千美元。我已经停止玩《魔法风暴》了。
> 我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其他东西
我的主要爱好是电子游戏,但由于我可以在Linux上流畅运行大多数游戏(Linux对AMD有良好的支持),所以这并不重要。
过去一年,Steam+Proton的表现如此出色,以至于我至今未在游戏电脑上安装Windows。我真的建议大家先尝试这个选项。
此外,我一直使用Lutris来安装GoG平台或独立游戏。管理每个游戏使用的Proton版本非常直观。
三年过去了,我一天都没想过要用 Windows。
AMD 在游戏方面并不差,只是 PyTorch 运行得不太好。
在每瓦特帧数方面,它们并不出色。但整体表现仍可接受。
它们似乎表现接近?根据TechPowerUp的数据,RX 9070是本代第二高效的显卡,且在60Hz下表现良好,这表明其每帧能耗也并不糟糕。
效率:https://tpucdn.com/review/gigabyte-geforce-rtx-5050-gaming-o…
垂直同步功耗:https://tpucdn.com/review/gigabyte-geforce-rtx-5050-gaming-o…
Nvidia 产品线内的差异远大于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无论如何。
RX 9070XT 在许多基准测试中与 RTX 4080 旗鼓相当,且价格约为后者建议零售价的 2/3。我认为这绝对是个大胜利!
我使用的是9070(非XT版),配合降压技术后,在每帧能耗和每令牌能耗方面都非常高效。而与同级别Nvidia显卡相比,其购买价格简直是物超所值。
每帧总拥有成本(TCO)几乎肯定更低。
对于愿意为游戏电脑花费3000美元或以上的用户来说,Nvidia客观上更优。
AMD甚至承认他们不愿在高端市场竞争。我对任何公司都没有忠诚度,但目前市面上确实没有能超越5080的显卡。
我不是玩家,不明白为什么AMD显卡不够好。这很奇怪,因为Xbox和PlayStation都使用AMD显卡。
我想有些游戏只能在搭载Nvidia显卡的PC上运行。这让人质疑为什么有人会开发游戏却忽视庞大的主机市场。
从纯性能角度看,AMD显卡表现不错,但Nvidia通过构建软件/硬件功能壁垒(如光线追踪、视频编码、CUDA、DLSS等)建立了护城河,而AMD的对应技术尚未达到相同水平。
凭借当前一代显卡,AMD已在所有这些领域迎头赶上,仅CUDA除外,而英特尔在经过时间优化驱动程序后也处于类似地位,因此现在购买非Nvidia显卡已不再有任何妥协感。
AMD的RT技术仍比NVIDIA的慢。
我没有使用过它,所以可能有误,但AMD的ROCm拥有名为HIP的技术,应与CUDA相当。我认为它还具备将CUDA调用自动转换为HIP的功能,因此无需修改代码即可使用。
消费级显卡的 ROCm 支持简直一团糟。CUDA 支持项目也被取消了。
AMD 也不再关心消费者了。所有资金都投入了 AI。
> AMD也不再关心消费者了。所有资金都投入了AI。
我的意思是,这同样描述了NVIDIA显卡的质量。如果你不使用Windows,他们的驱动程序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存在问题。
AMD“拥有”ROCm,就像Intel“拥有”AVX-512一样
`我认为它还有一种自动翻译CUDA调用的方式`
我怀疑你指的是ZLUDA[0],它允许你在非NVIDIA硬件上运行CUDA代码(对于某些值的“运行”)。
[0] https://github.com/vosen/ZLUDA
对于“run”这个极具灵活性的参数,如果你在任何一个你关心其成功与否的项目中使用它,那将是非常不明智的。
引用“The Dude”的话:“嗯……那个……就是……啊……这只是你的看法而已。” 确实有人在生产环境中成功运行它,但当然,这取决于你的代码,结果可能因人而异。
目前这主要涉及AI训练。该软件仅对CUDA有良好支持。
NVIDIA是高端,AMD是中端,Intel是低端。实际上,我在6800XT上以50-60FPS运行4K分辨率的《HellDivers》。
传统上,NVIDIA驱动在Windows上的稳定性优于AMD驱动。我选择AMD显卡是因为希望在Linux上获得无忧体验(尽可能地)。
我发现AMD在Linux系统上运行AI简直是一场噩梦。需要进行大量自定义设置,而这些设置过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失效。在我当前的配置(6600 XT)上这种情况频繁发生,因此我不再尝试本地AI,因为投入的时间成本实在不值得。
这并不是说我无法接受这种情况,我仍然使用同一张显卡,但如果我打算用新显卡进行本地AI计算,肯定不会选择AMD。
我对ROCm在大规模训练中的应用经验不多,但NVIDIA在驱动程序、CUDA版本和其他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唯一简化的原因是Ubuntu和其他发行版已经完成了繁重的工作,安装了所有必要的组件,无需太多配置。
哦,我确定。问题是,使用AMD时我也有同样的便利,但那该死的东西仍然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存在退化问题。
在Ubuntu上,根据我的经验,安装CUDA工具包的.deb版本基本上“开箱即用”。
大约5到10年前,我搭建了一个深度学习工作站,遇到了完全相同的问题。经过一周的折腾,我最终购买了一块NVIDIA显卡。
您指的是AI训练、预测/推理,还是两者兼有?能否举例说明需要完成的操作及原因?提前感谢。
当然!我指的是搭建a1111的稳定扩散WebUI,以及搭建Open WebUI。
关于a1,它曾经在一年前经过2-3小时的调试后正常工作,但后来完全无法工作,即使在新的、不同的Linux系统上重新安装也无法解决。我尝试过主分支和AMD专用的分支。
关于Open WebUI,它可以工作,但它使用我的CPU。
AMD显卡表现良好,但NVIDIA的营销(明目张胆和暗中操作/口口相传)更胜一筹。“RTX On”是一个流行语,人们被说服认为图形效果“好过9000倍”;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营销术语,但新一代相对较新的PC玩家却深信不疑。
而……他们其实不需要这样。PC上最受欢迎的绝大多数游戏都是几年前的作品[0]。这些在线多人游戏针对普通配置的电脑(及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以尽可能覆盖更广泛的潜在市场。
这不过是炫耀实力,别无其他。然而,我不能说这是新鲜事,人们炫耀、吹嘘并比较显卡的现象已持续数十年。
[0] https://activeplayer.io/top-15-most-popular-pc-games-of-2022…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PC游戏是否正在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高端市场面向那些愿意在硬件上投入数千美元的玩家和在图形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作室(如id、Remedy、4A等),而大众市场则面向那些使用较旧或较便宜系统的玩家和追求广泛吸引力的工作室。我明白市场不会被清晰地划分,而是一个模糊的连续体。
过去几年(2018年引入光线追踪和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里程碑)感觉像是我们尚未走出的一段过渡期,类似于DX9/PlayStation 3/Xbox 360时代末期,当时一些工作室开始将64位和DX11作为可选模式,几乎就像PC是他们为PS4/ Xbox One和更成熟的PC实现。我不会惊讶于这需要更多年份和针对下一代主机开发的标题才能最终定型。
一旦当前顶级NVIDIA显卡能够实现的路径追踪技术普及到主流,情况就会稳定下来。PS6不会采用路径追踪,因为相关硬件规格目前仍在制定中。我猜测PS7的时间框架。需要主机级硬件定价才能降低游戏GPU的价格。
我理解转向实时光线追踪的原因。这对于开发来说要容易得多,而且显然在这些大型开放世界中,烘焙/预渲染照明的数据已经变得难以控制。尤其是有多个时间段的渲染过程。
但只有顶级NVIDIA显卡支持的“路径追踪”技术才能与烘焙光照的细节相媲美。
例如,最新《毁灭战士》中的标准光线追踪技术在场景中实际发光的物体数量非常有限。我猜主全局光照源是存在的,但场景中许多额外的光照细节并不发光。与烘焙光照相比,这是一种倒退。
即使是等离子武器的射击效果,在标准光线追踪中也不会向场景投射光线,而《雷神之锤3》中是做到的。
我是一名玩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涌向Nvidia,除非他们购买的是最新旗舰显卡。也许只是因为“最好的显卡”来自Nvidia,所以很多人认为Nvidia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在过去的几代产品中,我在任何“中端”游戏水平上都用AMD获得了更好的显卡,而且没有任何抱怨。
相当一部分“活跃”的玩家群体关注的是“成为最好”,这体现在GPU基准测试上。
你不会因为以合理价格提供流畅游戏体验而获得头条新闻和炒作,而是通过打破新的帧率记录来实现。
> AMD显卡不够好。
软件。AMD在驱动程序方面一直表现不佳。(他们也错过了AI浪潮,现在正在努力追赶。)
我使用Linux,很久以前就学会了不要碰AMD GPU(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要碰CPU,因为芯片组质量/支持问题)。即使现在它们有所改善,(我认为)如果不需要特殊GPU性能,选择Intel集成显卡或NVIDIA会更稳妥。
> 我使用Linux,学会了不要碰AMD GPU
随着AMDGPU驱动程序被集成到内核中,情况完全改变了。这大约是在10年前。
在此之前,AMD在Linux上的驱动程序状况糟糕透顶。开源驱动程序的性能如此之差,以至于使用Intel集成显卡的性能比昂贵的AMD GPU更好,而他们的闭源驱动程序更新如此之慢,以至于你不得不降级整个系统以确保其他软件的兼容性。当时Nvidia明显领先,尽管其驱动需要单独更新,且他们对某些技术进行了自有版本的开发。
随着AMDGPU的引入及随后数年,一切发生了改变。AMD显卡如今无需额外努力即可完美运行,而Nvidia坚持开发自有技术的做法开始令人反感。世界开始转向Wayland,但Nvidia拒绝支持一些重要的通用标准。那些真正希望自己的软件在Nvidia上运行的开发者不得不引入完全独立的代码路径,而其他部分的生态系统则拒绝这样做。这种情况在几年前开始有所改善,但我并不了解当前的状态,因为我现在只使用Intel和AMD硬件。
我使用amdgpu驱动,但我的运气没有你那么好。无法让电脑进入睡眠模式,因为它会醒来并用垃圾信息填满日志[0],最终导致崩溃。
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AMD重置漏洞,使得AMD在GPU直通模式下使用起来非常头疼。当虚拟机关闭时,显卡无法正确重置,因此你必须重新启动电脑才能再次启动虚拟机。虽然有一些解决方法,但它们只在某些显卡和场景下有效[1][2]。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大约390系列显卡,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根据PCI规范正确实现重置功能,但他们没有做到。NVIDIA则完美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0] https://gitlab.freedesktop.org/drm/amd/-/issues/3911
[1] https://github.com/gnif/vendor-reset
[2] https://github.com/inga-lovinde/RadeonResetBugFix
我以为NVIDIA只是不允许消费级显卡进行GPU直通。
笔记本APU的开源驱动从未达到Windows版本或其前代闭源驱动的水平。
OpenGL版本较低,而且我从未成功实现硬件加速视频,直到去年它坏掉。
这是错误的。过去14年,Linux系统的推荐是:
因为 AMD 驱动程序优秀且开源。AMD 重视 bug 报告。而 Nvidia 的驱动程序因闭源且长期拒绝支持 Wayland 而可能引发问题。如今 Nvidia 虽已开源代码,却拒绝将其合并到 Linux 和 Mesa 中 facepalm
在Nvidia推出专有技术的同时,AMD为我们带来了Vulkan、FreeSync,并早已通过Implicit-Sync(与Intel类似)良好支持Wayland,且长期使用常规的视频加速API。
与此同时,Nvidia:
https://registry.khronos.org/OpenGL/extensions/NV/NV_robustn…
他们的驱动程序仍然无法处理像VT-Switch或挂起/恢复这样的简单操作。如果开发者不知道这个扩展,用户将为此苦苦挣扎多年。
好吧。但这可能只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这是NVIDIA自2016年以来的短期解决方案!
https://www.phoronix.com/news/NVIDIA-Ubuntu-2025-SnR
我对Nvidia毫无同情,大约二十年来从未使用过他们的硬件,但amdgpu是我坚持使用Linux LTS内核的唯一原因。他们会在每个主线发布中引入大量回归问题,即使我推迟内核更新几个小版本(例如更新到x.y.5),它仍然经常出现 bug 和崩溃。
他们确实重视用户反馈,且其驱动程序在经过足够时间稳定后,能在所有操作系统中提供最佳体验(如轻松更新等),但依我之见,主线内核应被视为从 alpha 到 beta 阶段的测试材料。
我已经在我的 Linux 工作站上使用 4090 显卡几年了。总体来说还不错——只是偶尔会有某个糟糕的驱动程序版本随机搞砸事情。我使用的是 Linux Mint。Mint 使用 X11,虽然这有点傻,但至少休眠/恢复功能正常工作。
NVIDIA 的驱动程序最近也完全改变了它们的工作方式。希望这能解决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据我所知,改动内容如下:NVIDIA驱动程序包含大量专有、闭源代码。这些代码过去以闭源二进制代码块形式分发,需要在CPU上运行。这导致了各种问题——因为在Linux系统中无法重新编译这些二进制代码块。今年早些时候,他们将所有机密专有部分移至GPU内部的协处理器上运行的固件镜像中。这终于使他们能够开源(大部分?全部?)剩余的Linux驱动程序代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驱动程序的该部分进行补丁、修改和重新编译。这应意味着Wayland和内核团队可以开始解决这些问题。
理论上,用户不应察觉任何变化。但我怀疑近期用户遇到的所有NVIDIA驱动问题,均源于此次变更的连锁反应。
他们仅开放了驱动程序中极小部分的内核级代码,其余部分(包括OpenGL栈等)仍将保持闭源状态。
遗憾的是,几年前有人严重误解了关于“开源”驱动程序的新闻,并广泛传播了这一误解;许多人现在认为他们的整个驱动程序堆栈都是开源的,而实际上只有约1%的代码是开源的——这是他们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此处不包括GSP代码)。
真正的开源驱动是Nova,它由社区驱动,且从未获得Nvidia的任何帮助,一如既往。
最近,拥有@nvidia邮箱地址的Alex Courbot成为了Nova的联合维护者。显然,他之前曾在Nvidia内部推动过开源,因此未来仍有希望。
据我所知,Linux上的浏览器不支持除VAAPI以外的任何视频加速后端。AMD和Intel使用VAAPI,而Nvidia使用VDPAU,后者在任何地方都不被支持。这一事实意味着,在Linux上使用Nvidia显卡时,甚至没有像浏览器中的视频解码加速这样简单而重要的功能。每个愚蠢的 YouTube 视频都会使用 CPU(而非 iGPU,而是 CPU)进行视频解码,消耗资源和电力。
是的,存在一些转换层[1],你需要了解并正确安装它们,这些转换层通过将 VAAPI 转换为 NVDEC 来部分解决问题,但这显然不适合普通用户。
希望未来浏览器能支持新的Vulkan Video标准,但目前,遗憾的是,必须手动设置浏览器启动参数才能使用集成显卡的驱动程序(以我的AMD APU为例,自定义XDG应用程序文件为:~/.local/share/applications/Firefox-amdgpu.desktop): `Exec=env LIBVA_DRIVER_NAME=radeonsi DRI_PRIME=0 MOZ_ENABLE_WAYLAND=1 __NV_PRIME_RENDER_OFFLOAD=0 __GLX_VENDOR_LIBRARY_NAME=radeons i /usr/bin/firefox-beta %u`.
[1] https://github.com/elFarto/nvidia-vaapi-driver/
浏览器中的VAAPI支持也存在问题,通常需要强制启用。
在我的 Steam Deck 上,我必须使用 Vulkan。AV1 解码器存在严重 bug,必须通过配置文件或扩展程序禁用它。
我从未成功在我的笔记本电脑 APU 上让它正常工作。
AMD 驱动程序是开源的,但它们绝对不够好。你可以看看 Fedora 讨论论坛(例如 https://discussion.fedoraproject.org/t/fedora-does-not-boot-…)看看每个月的情况。
我没有 NVIDIA 硬件,但据我所知,其驱动程序甚至比 AMD 的更糟糕。
目前,Intel 似乎是性能与稳定性之间最不糟糕的折中方案,
尽管你可以自行设定标准,但“升级软件后发现了一个 bug”这一说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质量问题。这种情况在大多数软件中偶尔都会发生。
根据我的经验,在Linux上使用AMD显卡是一次很好的体验,除非你想做与AI相关的事情,否则可能会遇到随机的内核崩溃(公平地说,这可能有一天会消失——那时我将回到AMD显卡,因为它们在Linux上的软件支持比NVIDIA的好得多)。可能有一些内核升级需要跳过,但使用较旧的内核没有问题。
> 我使用Linux,并且很久以前就学会了不要碰AMD显卡(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要碰AMD处理器,因为芯片组的质量和支持问题)。即使现在AMD显卡可能更好,(我认为)如果不需要特殊显卡性能,选择Intel集成显卡或Nvidia会更安全。
嗯,什么?虽然你关于英特尔集成显卡是安全选择的说法没错,但AMD早已成为Linux的首选显卡——它就是好用。而NVIDIA在Linux上的表现一直不稳定,只要我记得。
>嗯,什么?虽然你说的对,英特尔集成显卡是安全选择,但AMD早已成为Linux系统的首选显卡——它就是好用。而NVIDIA在Linux上的表现一直不稳定,只要我记得。
不是楼主, 我过去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买了一台新笔记本电脑,六个月后AMD决定我的显卡已过时,不再提供驱动程序,迫使我只能使用旧内核/X11,所以我切换到了NVIDIA,经过两次电脑更换后,我仍然使用NVIDIA,因为官方驱动程序运行良好,我真的希望AMD这次能努力让旧一代显卡在最新内核/X11上继续工作,也许下一张显卡会是AMD。
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些老牌Linux用户对AMD有不好的记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切换到NVIDIA,而没有理由切换回AMD。
我遇到了重大问题,包括Xinerama、休眠/恢复、垂直同步,可能还有其他很多问题。
不过,我长期以来一直避免使用AMD,因此生态系统可能在 meantime 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因为我没有动力去尝试切换。
最近我涉足了人工智能领域,而AMD的GPU(准确地说,是软件生态系统)在这方面落后了。这不值得麻烦。
NVIDIA硬件,一旦我设置好(可能有点复杂),对我来说一直很稳定。
我使用Vulkan和AMD CPU运行llama.cpp,无需安装任何驱动程序(或管理软件,更不用说需要污染内核,这意味着如果我遇到问题,很容易获得支持)。例如,前几天Mesa更新出现问题时,我不到36小时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无需支持合同或费用),而
apt-mark hold
完美地完成了任务,直到有修复程序出现。对我来说,性能差距在几个百分点之内,而且通过降压,我获得了更好的每令牌焦耳效率。> 我一直避免使用 AMD 产品
我对 GPU 没有意见(我玩的游戏都发布于 2008 年之前),但过去五年间 Intel CPU 的问题比 AMD 更多,包括在发布后禁用本已有限的 AVX-512 支持,以及为了在初始基准测试中轻松获胜而自毁。
我担心你对他们产品的认知严重过时。
> 我担心你对他们产品的认知严重过时。
如今芯片组+Linux的兼容性如何?这正是我最近几次选购CPU时未选择AMD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2003年至2015年间,Linux驱动程序和支持周期堪称垃圾,尽管AMD粉丝们热烈表达了不同意见。尤其是在AMD开始开源驱动程序的过程中,许多已存在的芯片并不符合新开源驱动程序的标准。2015年至2018年的驱动程序尚可接受,但性能不如Nvidia,且Wayland支持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并不突出。
如今Wayland支持已成为重要因素,AMD已成为一个完全可接受且确实经济实惠的选择。
基本上,15年的惯性难以改变。
他们在X11桌面环境下从未出现过不稳定问题
AMD 显卡比 Nvidia 落后 5 年。但这意味着,如果你觉得 2020 年的 Nvidia 显卡表现不错,那么现在你也会觉得 AMD 显卡表现不错。
我用了 AMD 显卡有两三年了
表现一直很棒。事实上,毫无瑕疵。
同感。几年前我花大约$800左右买了一块6950XT,至今运行完美。任何我想玩的游戏都能在1440p超高清画质下流畅运行,帧率也很好。没有任何问题。
也许对于购买顶级显卡的人来说有区别,但我不是。我追求性价比,而当时我认为AMD更具优势。我还用了一颗AMD处理器,表现也非常出色。
你说的没错,这群人确实缺乏消费自制力。像孩之宝、英伟达和任天堂这样的公司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压榨消费者,却依然能创下销售纪录。
他们会无休止地抱怨RTX 5090的价格,却依然会蜂拥购买。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购买这些高端显卡只是为了炫耀,但他们的生活太忙,根本没时间玩游戏。
我不是说这些公司收取的“公平”价格(无论这意味着什么)不合理,但对于许多核心玩家来说,他们每小时的消费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比微乎其微。他们可能花$100购买一款游戏,并玩超过100小时。也许再加$1/小时用于主机。与经常去电影院、酒吧或从事其他常见爱好的人相比,很难说游戏玩家被坑了。
现在很难进行直接比较。玩家可能花更多时间玩游戏,所以$/h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有些人会频繁购买新游戏,或者更糟糕的是进行微交易,这会迅速推高成本。但总体而言,它似乎并不是最昂贵的爱好,尤其是如果你试图节省开支的话。
离题:微交易只是数字交易。它们并没有什么“微”的成分。我真希望这个术语能消失
如果你对“微交易”一词的词源与当前用法不符感到愤怒,那么当你了解到90%的英语单词时,你可能会气得发狂。
可能是因为它比购买游戏的交易金额更小
你可能会这么想,但这个术语过去十多年来的用法并非如此。它一直被用作营销工具。任何游戏内的交易都被称为微交易。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所谓的微交易游戏都是免费的。看看https://www.pathofexile.com/shop/category/armour-effects,100枚硬币相当于$10。这些价格根本谈不上“微”。
这是因为微交易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能够玩最新游戏,通常与朋友一起玩,对他们的社交网络至关重要。
> 我也意识到,除了视频游戏,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东西
我最喜欢成为一个改过自新的游戏成瘾者的一点是,我的MacBook现在几乎覆盖了我所有的电脑使用场景。台式机适合运行Visual Studio,但仅此而已。
我的台式机仍搭载5700XT显卡,我完全没有升级的欲望。
我也是这样——实际上,我的电脑在2024年初坏了,至今仍未修复。我很快发现,没有了游戏,我的PC就再也没有用处了,所以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用MacBook来做。
在上面安装Linux,你甚至可以运行软件光线追踪来玩《印第安纳琼斯》之类的游戏!据我所记得,它可以在中等画质的1080p下达到大约70帧每秒。
不过不支持网格着色器。我猜未来会有更多游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我认为一个改过自新的游戏成瘾者不会想再被其他游戏诱惑:P
我也是改过自新的游戏成瘾者,现在主要玩十年前的老游戏,而且很乐意继续这样做。
PCI重置漏洞使得升级到6xxx系列至少是必要的。
Parallels非常适合在Mac上运行Windows软件。讽刺的是,随着微软推动Windows在ARM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的Windows软件开始提供原生ARM64版本,这对于在Apple Silicon上运行Parallels非常有利。而Visual Studio就是其中之一。
我也是这样。五年前我需要升级工作站以支持远程办公时购买了这台电脑,此后一直使用良好。我将 CPU 从 AMD 3900 升级到 5900,但这是唯一的一次升级。不同代产品之间的差异其实相当有限。
我唯一经常玩的游戏是《魔兽世界》,它在我的Mac上原生运行。结合Rider进行.NET开发,我对这台机器非常满意。
主桌面仍使用2080 RTX显卡,对于图形界面来说绰绰有余。
刚刚入手了PRO 6000 96GB,用于模型调优/训练等任务。这是目前最符合我需求且性价比最高的选项。
这是否意味着需要同时满足计算能力和内存需求?否则,像框架桌面版或Mac mini这样的设备似乎会是更好的选择,对吧?
我需要同时具备计算能力和内存容量。视频/图像处理模型在训练时消耗巨大。而且在这种规模下,容量越大越好。因此它将连续运行训练数周。
> 我仍在台式机上使用5700XT。我完全没有升级的欲望。
同感。我也有5700XT,自2023年以来,我主要用Mac进行游戏。
我本想支持AMD,但他们就是……平庸。在游戏方面更差,而在机器学习方面则差得多。他们在Linux上的集成更好,但考虑到整个AI行业运行在:
Nvidia显卡
连接到Linux服务器
事实证明,Nvidia在Linux上也运行得相当不错,尽管使用的是二进制驱动程序。
除了游戏和机器学习,我不确定在GPU上花大价钱有什么价值……AMD确实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
从性价比角度看,AMD在光栅化性能上通常优于Nvidia。唯一例外是顶级产品线,但我认为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该级别。Nvidia的DLSS技术据说如今表现不错。但对我个人而言,我始终选择在预算范围内光栅化性能最佳的GPU,而这通常是AMD。
> 我也意识到,除了视频游戏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事情,为这些事情大动肝火并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和精力。
我真的很想尝试将AMD作为日常使用的主流显卡。对我来说,CUDA是决定性因素。在AMD阵营中,真的没有可比拟的替代方案。
ROCM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使用它进行开发往往是一场噩梦,但一旦东西能用,它就能正常工作。
> 但一旦运行正常,它就运行得很好。
目前是否已经实现了与PTX在Nvidia上类似的“向前兼容性”,即同一代码可以在下一代显卡上运行?
上次(大约四年前?)我研究ROCM时,似乎需要为每个架构的每个版本单独编译。
我相当确定你必须为每个架构单独编译,如果你选择 upfront 为多个架构编译,编译时间会非常漫长。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烦人,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 AMD 每一代图形处理器都会完全更换工具链。这不是一个不支持向前兼容性的好理由,但它确实是一个理由。
我之所以不完全确定,是因为我只是把这当作爱好,而且我只有一张显卡,这张显卡从未经历过版本更新。我认为这是与ROCM相处最好的方式。接受它处于嵌入式编程的抽象层级,任何硬件的改变都必然导致软件的改变。
这可能对你有效,但总体而言,指望其他消费者停止做某事,仅仅因为他们开始被利用,这是对人类行为的否认。
需要系统性修复,因为我们知道倡导禁欲并非有效解决方案 😉
> 我也意识到,世界上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其他事物,为这些事情大动肝火并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和精力。
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游戏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并转而寻找其他爱好。作为一名游戏开发者,这让我有点担心。作为一名玩家,我迫不及待地希望游戏再次成为小众事物,哈哈。
游戏产业现在比电影产业更大。我认为你对这一点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游戏在互动性上是其他消费类媒体无法复制的。
我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玩电子游戏。我热爱它们,对它们着迷。然后大约在40岁左右,我突然放弃了。不是因为生活压力或缺乏时间,而是因为我开始觉得它们真的很无聊且缺乏成就感。现在我更愿意看电影或读书。我不知道是游戏变了还是我变了。
我曾是游戏玩家,但记得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游戏对玩家时间的尊重程度要高得多。
如果你想投入大量时间,当然可以做到,但你也可以在5到15分钟内获得相当多的乐趣。
最近的游戏似乎更注重最大化游戏时间,而不是提升乐趣密度。
我强烈反对这种观点。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90年代的典型游戏通常拥有相当陡峭的学习曲线。往往没有教程,难度从一开始就可能非常高,玩家被期望通过反复尝试和失败来学习。熟悉游戏机制到不再频繁失败通常需要一段时间,而这个过程可能相当令人沮丧。
如今,AAA游戏都优化了“降低摩擦”,这在实践中通常意味着简化游戏机制和整体玩法,以去除一切可能让玩家感到烦躁或沮丧的元素。我最近在玩《Avowed》,游戏中便利功能的数量之多(例如整个休息/快速旅行系统)令人震惊。
是的,这主要是怀旧和选择性偏见在作祟。人们很容易记住最近玩过的游戏的所有缺点,并将其与90年代记忆中为数不多的经典游戏进行比较。
90年代的游戏充满了试错过程,有些游戏你甚至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操作来弄清楚每个按键的功能。没有生活质量(QoL)功能,糟糕的存档系统迫使你反复游玩同一段内容,糟糕的配音,低劣的B级电影式剧情(说实话这方面变化不大,但至少也有一些剧情写得极佳的游戏来一定程度地平衡这一点)等等。
不过,我并不是说当前的状况更好。在我看来,生活质量功能的 pendulum 摆得太过头了,以至于有时很难让人相信。
我认为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我认为平均来说,电影和书籍对生活的评论更加深刻,讲述的故事也更加有趣。此外,视频游戏世界本身就不如现实世界吸引人。比如在游戏中,我必须到处奔跑,不断用剑攻击事物才能避免无聊,而现实中,在自然小径上散步——即使是走过上百次的路径——也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能让我身心都处于比在沙发上坐几个小时更好的状态。
我理解这一点,我也有过对游戏时冷时热的阶段,毕竟我是伴随游戏长大的。但我的同龄人中(以及稍年长一些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直将游戏作为他们主要的“消费”爱好。
而比我年轻的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不仅是爱好,更是“社交场所”,我怀疑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游戏。
“游戏行业”是一个涵盖100种不同事物的统称。我实在想不通,我和FIFA开发者在什么意义上属于同一个行业。两者之间没有知识、技能、受众或营销策略可以相互转移。
我不确定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我试图表达的是,游戏不会很快成为小众领域。当然我会使用这个统称来表达?当然,游戏有许多子领域,甚至比电影更多,但这恰恰强化了我的论点。它可以满足如此多不同类型的受众。
> 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游戏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转而寻找其他爱好
这就是我反对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并专注于此,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
如果你认为游戏曾经更具吸引力且新鲜,那么独立游戏的存在就是证明。许多游戏正在尝试新事物,或将现有类型融合成新鲜的玩法。游戏的种类比大多数其他媒体要丰富得多。
如果排除移动游戏,游戏行业会是什么样子?
这取决于你相信谁,有些数据称移动游戏占市场收入的20%,另一些则称50%。
幸运的是,你的商业模式有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来替代那些老用户。但你必须确保你的产品对他们有吸引力,而不仅仅是对那些在上个十年购买过它的人。
“这只是一个潮流”
不。游戏永远都会存在。
当然会。人们在成为人类之前就在玩游戏了。
> 我也意识到,世界上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其他东西,为这些事情生气不值得我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同意你的观点——原则上。那些把游戏变成身份认同并自诩为“真正”受歧视群体的“玩家”,完全配得上被嘲笑。
但我认为,批评的合理之处在于,NVIDIA 的行为是科技行业整体恶化趋势的一部分。娱乐软件中的锁定机制和高价策略可能令人烦恼但尚可接受,但当类似趋势出现在手机和汽车等关键科技领域时,问题就变得严重了。
不过,NVIDIA 显卡本身并没有什么令人烦恼的地方,当然,如果你使用的是 Linux 系统就另当别论。
坚持使用AMD显卡对我来说效果很好,尤其是切换到Linux系统后。如果你想在不感到压力下跟踪你的游戏和爱好支出,使用Loyally AI来监控你的习惯帮助我保持平衡。这样更容易退后一步,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 当它们被利用而不是只是离开并做其他事情时。
你甚至不需要离开。你几乎不需要最新显卡就能获得出色的游戏体验
AMD在某些方面优于NVIDIA,但在生产力方面NVIDIA才是王者。
> 我也意识到,这个世界除了电子游戏还有很多其他东西
…即使你完全沉迷于电子游戏,Steam上也有大量非常出色的独立游戏,这些游戏在1070或2070上运行得很好(我仍然拥有我的2070,还没有找到升级的充分理由)。
如果我没有在3090刚上市时以1000美元的价格购买,我可能已经切换回AMD阵营了。
到目前为止,性能提升还不足以让我为了游戏或机器学习而升级。也许AMD传闻中的9090会让我打开钱包。
我今年才开始玩MTG,因为我11岁的儿子对它感兴趣。我喜欢它。它怎么会“变得一团糟”?
不要让我的意见影响你,MTG仍然是一款有趣的游戏,如果你觉得它有趣,就应该去玩——尤其是如果你儿子喜欢它。但这就是我与它决裂的原因:
1. 每年发布的系列数量增加得太多了,印刷的卡牌数量太多,难以跟上
2. 新系列的卡牌被设计得非常强大(FIRE设计),这意味着新卡牌经常是最好的卡牌。结合新系列数量过多的情况,最好的卡牌池一直在更新,你不得不不断购买新卡牌才能跟上。
4. 品牌身份和宇宙的侵蚀。MTG曾经有一个精心策划的奇幻宇宙,一切都融合得很好。现在我们有海绵宝宝、死侍和其他许多角色出现在游戏中。这就像把海绵宝宝放在星球大战宇宙中,它会破坏游戏的质感。
5. 卡片的印刷质量大幅下降。旧卡片的纸张质量实际上比新卡更好。
归根结底,这是孩之宝在对玩家施压以榨取更多利润,而我对此无法接受。在我遇到这些问题之前,我已经在这款游戏上花费了巨额资金。
> 1. 每年发行的卡牌系列数量增长过快,印刷的卡牌数量已难以跟上需求
我当地的店铺有一整面墙摆满了最近约70个系列的卡牌,从赛博朋克忍者到绅士学术格斗教授,再到蒸汽朋克风格,应有尽有。我估计他们平均每年发行约10个系列?其中4个是主系列,其余则是类似纪念品性质的系列。我已经有几年没去过商店了(我大部分收藏都是1990年代末的第四版),不过最近为了怀旧,我还是入手了《最终幻想》的特别版卡牌。
但确实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小时候我习惯了每隔一年半左右推出一个主要系列,每次只有少量新卡牌。每年10个系列的节奏让人觉得参与其中毫无意义。
“美联储有无限的现金”
你不能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卡片然后使用吗
如果你不在乎竞技平衡或《魔法风暴》的“身份”,那可能没有。
长答案:引入《海绵宝宝》、《死侍》或《刺客信条》等非魔法系列,被视为缺乏品味的捞钱行为,进一步稀释了魔法的质量和主题,但这些系列的粉丝会抢购一空。
竞争环境相当激烈,但我有一段时间没玩构筑赛制了,所以不太了解具体情况。我只知道最近有很多卡牌因为过于强大而被禁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款游戏,但讨厌它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容易被滥用,人们把卡牌当作股票来投资。
是的,我也很讨厌乐高在做同样的事情。大多数新套装都是联名垃圾。
我对我的7900XT 20GB非常满意。
通过Vulkan运行大多数推理模型(当然是量化的)。在Linux上使用Wine和/或Steam+Proton玩游戏。
价格上的甜蜜点。
玩家似乎特别容易接受他们主人提供的一切。
即使不考虑AMD,大多数在售的PC都是使用英特尔提供的集成显卡的廉价电脑。
完全同意
玩PC游戏甚至不需要Nvidia GPU。它确实需要Windows。我不想使用它,所以猜我失去了浪费大量时间玩无聊游戏的能力,哦不。
今年通过Steam购买的11款游戏中,我因无法在Proton下运行而退款1款,2款存在轻微图形故障但未显著影响游戏体验,2款提供原生Linux版本。Proton已足够成熟,我已从研究是否能玩某款游戏转为直接假设能玩。当然,这可能因个人游戏喜好而异,但我对那些带有侵入性反作弊系统的竞技型多人游戏并不感兴趣,这似乎是目前最大的痛点。
过去约5年来,我运行非游戏类Windows独占程序的体验也类似。Linux桌面时代终于到来,只是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
这取决于你玩的游戏和你正在做的事情。根据我的经验,情况参差不齐。如果你安装的是几年前的游戏,它会运行得非常出色。大多数指南假设你使用的是Arch Linux或“游戏”发行版,如Bazzite。我使用Debian(我在主电脑上运行的是Testing/Trixie RC)。
我经常玩《HellDivers 2》。尽管许多Linux YouTuber声称它在Linux上运行良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建议是更换发行版。我在Linux上做其他事情时,游戏在需要流畅运行时会变慢,无论你设置何种分辨率或设置。
任何带有反作弊功能的游戏可能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根本无法运行。
我还想玩一些老版的《命令与征服》游戏。要让粉丝制作的补丁程序(而非游戏本身)正常运行,修复EA/Westwood从未修复的诸多 bug 并支持模组,这比我愿意花时间去处理的要困难得多。
Fedora 42,Helldivers 2
请确保将 Steam 启动选项设置为:
PULSE_LATENCY_MSEC=84 gamemoderun %command%
这将使用 gamemode 运行游戏,赋予其优先级,将系统设置为性能电源模式,并修复可能存在的 Pulse Audio 杂音。你可以对通过 Steam 启动的任何游戏、任何快捷方式等进行此设置。
在这张显卡上,Windows 和 Linux 之间的帧率差距大约是 15fps,但由于帧率超过 100fps,我几乎察觉不到差异。
在 GNOME 环境下使用可变刷新率时,运行效果似乎比 KDE 更好。
我得坦白,我已经放弃了。我无法在《HellDivers 2》中获得稳定的性能。你提到的许多方法我都尝试过,但发现它们要么效果不明显,要么反而让情况更糟。
我曾让游戏运行得不错,但更新后又变得糟糕。游戏在初始加载地图时运行流畅,随后帧率会突然大幅下降并持续数秒。这通常是某个 bug 跳出来的时候。
这款游戏可能在 Fedora/Bazzite 或其他发行版上运行得更好,但我发现 Debian 非常可靠,不想更换发行版。我也不喜欢 Fedora,因为过去发现它不够稳定。我看了看 Bazzite,但坦白说,我并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它包含了一些我完全不感兴趣的技术。
还有一些相关但不直接相关的问题。
例如:
我通常在Super HellDive与其他玩家通过Discord语音聊天进行游戏。Discord/Pipewire会无故重置我的音频设置,导致我的Plantronics耳机麦克风(一款优质耳机,不是什么游戏专用垃圾)无法被识别。这需要依次重启Pipewire/Wireplumber和Discord。这种情况发生得足够频繁,我甚至创建了一个名为“fix_discord”的shell脚本别名。
由于内核回归问题(Debian系统上的内核6.1版本正常工作),我在HDMI(AMD显卡)上遇到了奇怪的音频问题。
我可以在这上面折腾很久,也许能让它正常工作,或者干脆重启到Windows,这只需要一分钟。
用Windows玩游戏确实更方便。然后用Linux处理工作相关的事情。
我用了大约15年的Debian。
说实话?Fedora现在确实是Linux发行版中的佼佼者。这里的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发行版。
我所有的硬件,有些是旧的,有些是全新的(AMD显卡),都开箱即用,毫无问题。
曾经有一段时间,就算我的生命取决于此,我也不愿意使用基于RPM的发行版。那段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不想使用 Fedora。除了发现它不够可靠外,我转用 Debian 是因为我对发行版中默认启用的所有 Windows 风格/企业化内容感到厌倦,而我正试图摆脱这些。
这也是我不想使用 Bazzite 的原因。它完全偏离了使用 Linux/Unix 系统的初衷。
我早就明白,频繁更换发行版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你最终要么遇到相同的问题,要么遇到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从 Debian 切换到 Fedora,我怀疑我会遇到许多相同的问题。
例如,如果问题出在 Linux 内核本身,比如 AMD 显卡的 HDMI 音频出现随机噪音,我看不出来更换发行版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Fedora可能有一个自定义补丁来修复这个问题,然而我也可以使用这个补丁并制作自己的内核映像(我过去也做过)。
现实是,大多数为各种项目/包开发Linux桌面的人没有我这样的设置,也没有遇到我遇到的特殊问题。如果我有一个更标准的设置,我就不会有问题。
此外,如果我不需要一些 Linux 特定的应用程序,我可能会使用 FreeBSD/OpenBSD 或其他更传统的 Unix 系统并放弃 Linux。如果我决定切换,未来可能会考虑迁移到 Artix / Devuan 之类的系统。
嘿,你是否在使用KDE/Plasma?
我昨晚刚切换到它,但《Helldivers 2》的音频效果特别糟糕,而且帧率也大幅下降。
如果我切回Gnome3,帧率会稳定得多,音频问题也会消失。
这两种设置下,VRR的开关状态都相同。
我游戏库中唯一在 Linux 上无法运行的游戏是 2000 年代初的独立游戏,我认为这主要是游戏本身的问题。
我也不玩需要 rootkit 的游戏,所以……
明智之举,这就是我将Windows系统视为单纯的游戏机的原因,他们想从那里窃取什么数据我都无所谓。我真正的工作都在Linux上进行,尽可能远离Windows。
我对Windows机器的处理方式相同,这也是我短期内不会将其切换到Linux的原因。我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是有原因的。这对于工作分隔非常有用。
当我面对Windows时,我知道我可以放松,呼吸顺畅,释放一些压力。当我不在Windows时,我知道我是来学习/赚钱/生产东西等。大多数人可能不需要这样,但我的大脑需要,否则我永远无法切换。
对我来说,KDE中的不同活动/工作区非常有效——它们有不同的壁纸、任务栏中固定的程序,程序本身也只在特定的活动下启动。我听说其他人也会使用完全不同的用户账户。
我的顾虑在于高设置,Proton能否在1440p和高设置下运行240Hz?我很快就会切换,可能会有专门的游戏机,但我更希望它是Linux。如果SteamOS发布PC版,看起来很有前景。
Proton 的性能往往优于在 Windows 下运行游戏——部分原因在于 Linux 系统本身运行速度更快——因此肯定能支持这些设置。
有趣,谢谢。
🙂 提供一个来源,https://www.computerbase.de/artikel/betriebssysteme/welche-l… 是一个。最近有一篇文章,但搜索现在没有显示给我。
> 它确实需要Windows。
我绝大多数的游戏库在Linux上运行良好。事实上,老游戏可能比在Windows上运行得更好。
对于单人游戏来说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喜欢多人游戏,反作弊是一个问题。
如果一款游戏需要侵入式反作弊系统,那我可能不会享受玩它。而且,这类游戏很可能本就充斥着作弊者。
而且,我很少玩在线多人游戏。
带有反作弊系统的多人游戏是少数,其中约40%确实有效
areweanticheatyet.com
Steam的Wine功能运行得相当不错。不过确实需要一些调试和变通方法,包括放弃让某些游戏正常运行的可能性。
没错,Proton支持大量游戏。主要是那些采用最严苛反作弊机制的游戏无法正常运行。
这是 Linux,有什么软件不需要调整就能正常运行?
除了可能的 iOS 之外,现在还有哪些操作系统不需要调整就能正常使用?
是的,但不值得。据说 ProtonDB 上的“黄金”列表是那些“据称”需要调整才能运行的游戏。比如,插入这个随机的 DLL 文件可能会修复游戏。我不会花时间在上面。
我最后尝试的是https://www.protondb.com/app/813780,评论中提到“运行完美,但多人模式完全无法使用”,而且解决方法已经改了三次,无论如何都会卡顿。在从Windows偷了四个不同的DLL后,我放弃了。它甚至没有反作弊功能,只是因为某个晦涩的数学库。
> 是的,但不值得。显然,ProtonDB上的“黄金”列表是那些据称通过调整可以运行的游戏。比如,插入这个随机的DLL文件可能会修复游戏。我不会花时间在那个上面。
我根本不需要做这些。我需要的调整大多是切换Proton版本(这非常简单)。
我一直使用openSUSE+Steam,从未需要修改DLL来运行游戏。虽然我并不追逐最新AAA大作,但尝试过的新作都运行良好。
《帝国时代2》以前运行得很好,不需要任何特殊处理,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你遇到了问题。我会尝试运行它。
你不应该“窃取DLL文件”。
你应该找到一个像“glorious eggroll”这样的Proton分支,它有专门针对你游戏的补丁。
这是人们在说游戏在 Linux 上运行良好时,常常忽略的“小调整”的完美例子。
Proton/Steam/Linux 对于大多数游戏来说几乎完美无缺。我用过 Nvidia 2060、4060,现在是 AMD 6700 XT。即使是首发游戏,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你使用的 Linux 版本是什么?我尝试让 Fedora、Ubuntu 或 Mint 与我的 Xbox 手柄 + 蓝牙卡组合配合使用时遇到了问题,但 Bazzite 似乎没有这些问题,尽管它基于 Fedora,而我不知道自己在其他发行版上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这篇帖子的标题在发布很久后被改成了与文章标题不符的内容?这种编辑行为直接违反了HN指南(但可能是HN团队所为?)
+1. “Nvidia 赢了,我们都输了”与 “NVIDIA 满嘴胡说” 营造了截然不同的基调。这显然不是作者原本想表达的基调。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一篇部分内容涉及 NVIDIA 如何利用市场主导地位向评测者施压并操控叙事的帖子,我们必须质疑管理团队是否在这一努力中扮演了共谋角色。
绿队是否担心“NVIDIA满嘴胡说八道”这样的标题出现在HN首页会损害其形象或股价?HN是否受到压力而更改了标题?
有时,标题编辑只是一个愚蠢而懒惰的错误。但对这样的内容进行标题编辑则令人担忧得多。而更糟糕的是,标题是由版主团队更改的。
好吧,让我们暂时摘下锡箔帽。HN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审核团队,多年来一直允许一些尴尬的内容(例如对YC或YC公司的批评)存在。
> HN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审核团队,多年来一直允许一些尴尬的内容(例如对YC或YC公司的批评)存在。
试图引导方向的努力虽然隐藏得很好,但确实存在
通过https://hnrankings.info/你可以看到实时应用的修正
对持不同意见的账户应用的隐藏部分?远不如前者明显
哦天啊,我一直有这种直觉,但现在我确信了。Stop killing games的排名瞬间从稳定的第2位跌至第102位。而且这一切发生在我所在时区之外,所以我甚至不知道这里存在这种情况。
HN的审核系统(带有大量被标记评论的帖子会被降级)似乎非常容易被滥用。不喜欢某个故事?让机器人发布大量可能被标记的煽动性评论,它就会消失。运营网站的人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不知道如何证明他们实际上对此表示认可。
我认为通常这种情况发生时,管理员如Dang和Tomhow会手动取消标记该帖子,如果他们认为该帖子相关。这……并非完美系统,但确实有效。我见过许多帖子被标记、沉寂,随后被取消标记并重新活跃。他们还会手动标记评论,以让讨论回到正轨。因此,我认为网站管理员清楚这种情况的存在。
此外,辨别机器人相对容易。新注册的账户会显示为绿色。我确信也存在长期运行的机器人,但不确定如何识别它们。
天啊。这真是个巨大的修正。我担心其中大部分欧盟请愿数字可能是机器人,旨在破坏请愿。
我上面所说并非出于真诚信念(我怀疑Nvidia并未参与此次编辑),而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
编辑化标题规则存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样我们才能信任HN作为一个无偏见的新闻聚合器。考虑到文章的内容,这次编辑化行为相当严重,破坏了信任。
而且,我要明确一点,我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离谱的问题,即使我们足够信任HN来忽略它们。
标题不应该被更改。
我以为HN只有一个管理员,天啊,现在我怀疑可能有两个人?
没错,天啊已经将部分工作交给了另一个管理员tomhow。
他们俩一起就是麻烦?
我很好奇你是故意唱反调,还是真的认为将OP的评论归类为“锡箔帽思维”是公平的。
财富和影响力的集中赋予了像Nvidia这样的实体在经济体系中压迫较小参与者的结构性权力。这并非猜测——这是常识,且有反垄断案件作为支撑。像Nvidia这样的公司有动力滥用其市场力量来保护其声誉,最终维护其主导地位。此外,此类实体在极少数情况下即使面临法律或经济后果,也能将其最小化。
那么,审核团队允许对YC或YC公司进行批评究竟会带来什么风险?可选方案并不多——如果我有所疏漏,请指教。相比之下,允许对英伟达等巨头进行持续或高调的批评,即使可能性较低,也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你是故意反驳,还是真的认为原帖的担忧更像是阴谋论,而非对巨额财富集中所产生的寒蝉效应的合理担忧?
>财富集中
关于这个话题,我很好奇其他人对这篇帖子更名的看法: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435732
我最初给出的标题是:“保罗·格雷厄姆:没有亿万富翁,就不会有初创企业。”
由于这是条推文,我试图在句子前半部分总结他的核心观点:
很少有人意识到,那些说‘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有亿万富翁’的人,实际上也在说‘我不认为应该有初创企业’。
对我来说,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才是真正有趣的部分,因为它比后半部分的论点大胆得多:
因为成功的初创企业必然会产生亿万富翁。
后半部分似乎是一个相当显而易见的观察,本身完全不值得一提。
而“成功的初创企业产生了亿万富翁,因此成功的初创企业需要亿万富翁”这一论点,则是一个更加有争议且有趣的论点。
版主删除了标题中的“保罗·格雷厄姆”,并将标题改为句子中无聊的第二部分,使其成为一个完全平庸且毫无意义的标题:成功的初创企业会产生亿万富翁。从而抹去了这位21世纪最成功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创始人所提出的激进主张的任何痕迹。顺便提一下,他也是这个网站的创建者。
我只能推测有人不愿审核关于“亿万富翁是否是成功初创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的讨论。
附言:就我所知,推文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你被迫使用不完整的引用,或被迫以某种方式总结推文。
有很多影子禁令、提升排名和降低排名的情况。
很可能Nvidia和版主正在进行恶意水军操作。@dang 哪个版主修改了标题?
当标题被修改时,我理解其目的是引导讨论走向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总是面临失控并演变成口水战的风险,而版主们正努力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我认为,如果你想理解为什么更改标题可能有帮助,可以考虑“NVIDIA is full of shit”这一标题是否符合HN评论指南。
我猜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更改标题,但我认为这就是基本理由。需要注意的是,该话题并未被标记,如果压制作者观点或保护NVIDIA是目标,那么标记会更有效。
(顺便说一句,我对HN有很多意见,但标题处理方式并非其中之一。)
我同意你的解释,但认为这是个空洞的理由。“满嘴胡说”虽略显激进和分裂,但论点已公开,正文中仍有充分空间展开阐述。而“Nvidia赢了”实际上同样具有分裂性,且以一种“既成事实”的方式蕴含更多隐含的攻击性,只是用更不粗俗的语言包装了而已。
新标题“Nvidia赢了,我们都输了”取自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这是我经常看到有人建议在面对吸引眼球或存在问题的标题时采用的方法。
https://blog.sebin-nyshkim.net/posts/nvidia-is-full-of-shit/…
首页: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482522
我看不出来更改标题如何能促进有意义的讨论,因为顶部的评论都在讨论标题的更改。似乎让版主在实际存在深入讨论问题时履行职责会更好,而不是人为制造问题。
这很明显。人们疯狂投资于Nvidia的“AI”赌注。现在每个人都必须继续炒作Nvidia和AI,无论现实如何。(直到真相大白,然后抛售开始)
我在这网站上看到的每一个反AI评论都使用了“炒作”这个词的某种形式。你无法对AI浪潮的预测提出实际的客观论点,所以你使用“炒作”这个词,并假装这是真正的论点,而不是只是发牢骚。
我从事人工智能工作,我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我们计算工具箱中的一项非凡工具。
但在我看来,公众的期望显然被夸大了,有时甚至危险,因为当一些想法/营销/风险投资者的构想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时,我们有可能会因噎废食。
既然持有这种观点,为何我不能使用“炒作”这个非常有用的词汇/概念?
你的帖子中没有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无论危险与否)做出具体预测,只是模糊地提到“婴儿可能会被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这就是我所指的,你只是在问题周围打转,没有提及任何具体内容,因为你没有依据。如果你有,你就会明确指出。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公司继续每年甚至每季度推出新的最先进模型,这意味着证明你完全错误的证据从未停止增加。
> […] 当一些想法/营销/风险投资者的构想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时。
这是对一个即将发生的问题的单一预测。工具未能达到炒作的高度会导致失望,人们可能会完全放弃它,因为他们受到了伤害(扔掉洗澡水时连同婴儿一起扔掉),尽管如果忽略炒作,这些工具仍然有用。
你还没弄清楚新的全球议程吗?指南(和规则)只为服务于统治者。
新到哪个千年?
芭芭拉·史翠珊要求这样做。
这似乎是经过精心策划并在整个行业内达成一致的。微软收购并毁掉数十亿美元的知识产权,这究竟有何逻辑?这是对游戏行业的刻意崩溃。他们旨在集中控制市场,将其转变为以服务为导向(寻租)的行业。
我不是说他们都聚在一起决定了这件事,但他们的专家们可能都在说同样的话。市场正在缩小,无论是出于设计还是无能,这都创造了一个以极低成本收购整个市场并建立壁垒、收取入场费的新机会。这是游戏行业需要NVIDIA开发者进行驱动调优、比特币/AI以及收购产能以阻止竞争对手的自然结果。
我无法将Valve纳入这个 puzzle 的变数是Valve。他们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机会,但他们也可能认为市场已经饱和,并会看清形势。
我认为你看到像暴雪取消《守望先锋1》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林迪效应在游戏行业同样适用。有些东西如此受欢迎且难以替代,以至于你必须采取极端措施才能让它们退出市场。
从供需角度来看,如果所有玩家仍在沉迷于5年前(或20年前)的游戏内容,那么在同一领域推出新作品是行不通的。玩家数量并非无限,全球多巴胺预算也是有限的。
在2025年推出像《团队要塞2》或《星际争霸2》这样的游戏,按照目前大多数AAA工作室的运营指标来看,将被视为商业灾难。玩家在购买《橙盒》数年后,每月平均收入(ARPU)约为$0.00。让玩家接触到如此强烈的“药物”,将破坏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 推出像[…]《星际争霸2》这样的游戏
他们甚至无法维持《星际争霸2》的运营。
我们[社区]过去五年一直在自行设计平衡补丁;自游戏上线初期便开始制作自己的天梯地图——自2020年以来,暴雪只需按下“部署”按钮,但他们还是搞砸了好几次。
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新闻是,有人利用一个远程漏洞向街机(自定义地图/模组)部分上传了一些极其令人不安的内容。因此,暴雪当然没有修复漏洞,而是直接切断了上传功能。
因此我们无法测试平衡性改动。
顺便说一句,距离EWC还有三周时间,这是一场__$700.000__的赛事。
理论上,SC2可能像《星际争霸:母巢之战》一样,平衡性调整完全通过地图设计实现。不过我们现在也无法上传地图。
与暴雪等公司“杀死”游戏相关的请愿书:https://eci.ec.europa.eu/045/public/#/screen/home
我购买了“大约$0.00”的TF2战利品箱。具体金额是多少?留给读者自行计算。
人们忘记了TF2最初售价为20美元,后来才进入免费市场。
我全价购买了橙色礼盒
TF2何时添加了微交易?可能是在初次发布数年后,而微交易效果极佳,导致游戏转为免费模式。
这对我来说太精妙了,我猜是0?
大约。±0
从商业角度来看,任何时候推出像《星际争霸2》这样的游戏都是一场商业灾难。暴雪其他作品中的一些微交易系统产生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星际争霸2》。
如果《星际争霸2》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失败,为什么还要推出3个资料片?
我认为最大的因素在于愿意以大幅缩减的利润率和组织架构运营。
在与动视合并之前,“这是否有趣”似乎比利润更重要。
动视暴雪并不是一家管理良好的公司。在将公司经营到崩溃后,科蒂克将其卖给了微软。
我喜欢那些以乐趣和故事为导向制作游戏的公司,而非单纯追求利润。
任何游戏类型都存在商业机会;只要制作出优质游戏并建立良好的社区口碑,就能赚取巨额利润。
策略很简单:1. 总有大量玩家愿意在游戏中花费远超你我认为合理的金额——只需让他们随意消费,但2. 要让玩家轻松赠送游戏内物品给他人。你甚至无需持续添加大量内容——“鲸鱼玩家”始终乐于持续向新玩家赠送物品。
假设你已经建立了这种好感,这就是保持现金流所需的一切。但这不具剥削性,所以你会错过那额外的1%。/耸肩
电子游戏行业之前也经历过类似的周期。其中一次(1983年危机)如此严重,以至于摧毁了大多数美国公司,并导致行业重心转向日本长达一代人时间。另一次我记得的是2010年左右“即时战略”(RTS)类型的“死亡”。这些周期都遵循了大致相似的模式,而据我所知,其中没有一次的结果是相关公司所预料或希望的。
我从90年代至今一直从事视频游戏行业。我认为你过于泛化或偏离了原意。确实存在繁荣与衰退周期,但同时也伴随结构性变革。你还记得CD-ROM吗?Steam和iPhone就是结构性变革。
微软试图通过Game Pass实现的正是结构性变革。它可能不会按计划实现,但事实是,有时这些变革确实会改变你玩游戏的本质。
但问题是,Steam 并没有导致实体介质的消亡。我清楚记得 Steam 出现前的 PC 游戏时代,在那段辉煌时期(《星际争霸》《帝国时代》《虚幻竞技场》《部落》等)与现代 Steam 驱动的复兴之间,曾有一段令人失望的衰落时期。商店货架上堆满了诸如“一张光盘收录40款游戏!”之类的垃圾作品,而每一代新主机世代都为零售商提供了缩减PC游戏货架空间的借口。然而在此期间,Valve的所有游戏依然以光盘形式发售!
我认为微软的策略最终将与Embracer Group走向相同的结果。他们收购了大量工作室,并掌控了一个完整平台(此处指Xbox而非PC),但这并不能赋予他们太多权力。游戏产业会不断演进,且往往会绕过此类尝试而非顺应它们。
我并非在谈论Steam。事实上,Steam几乎拯救了PC端3A游戏。你的时间线非常准确!
>> 微软的战略将与Embracer Group得出相同的结果。
我希望你是对的。
如果我试图阐述一个更广泛的观点,我想说的是,大型科技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不希望内容创作者在生态系统中过于重要,并倾向于支持强调平台的举措。
> 大型科技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不希望内容创作者在生态系统中过于重要
100%。平台的变现能力与其相对于最强大创作者的相对权力成正比。
因此,为了保留更多利润,它们会采取战略举措削弱创作者的权力。
虽然我不在游戏行业,但作为消费者,这一点非常真实。一个例子:交易和支付系统的普遍访问导致了战利品箱的兴起。
此外,定价为$0.99的移动游戏意味着只有少数几款游戏能真正赚取可观的利润,因此应用内购买应运而生。
但我怀疑这只是一个问题,即作为消费者,我们在某些类型的娱乐上花费一定金额,如果作为内容生产者你能吸引足够多人的注意力,就能分得这块蛋糕的一份。我们从流媒体服务中看到了这一点,平均每个家庭每月在有线电视上花费约$100,因此Netflix、Hulu等都决定将自己定价为这块蛋糕的一部分 (当然,他们都希望成为整个蛋糕,但讽刺的是,制片厂不愿意将所有内容授权给所有人,这正是阻碍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
幸运的是,即时战略游戏(RTS)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关于你提到的周期问题)
你现在正在玩哪些即时战略游戏?
BAR
https://www.beyondallreason.info/
但……虽然BAR很好,非常棒。它也非常难以竞争,所以我认为它在未来几年内会扼杀任何优质商业RTS游戏的资金。
它是非竞争性的(我对SC2天梯有点厌倦了),但我一直在享受《Cataclismo》、《Settlers 3》(那是一款怀旧之作),并且我正在关注《They are Billions》。
一些《星际争霸2》的油管博主现在正在介绍《Mechabellum》、《Tempest Rising》、《BAR》、《AoE4》以及一些在开发中的游戏: 《Battle Aces》、《Immortal: Gates of Pyre》、《Zerospace》以及当然还有《Stormgate》。
这些都在我的列表上,但我已经忙于玩《Warframe》了 ^^’
《AoE2》,宝贝。时至今日,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距其发布已过去数十年。
而《AoE4》作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高关注度即时战略游戏,已经死了。
我拥有所有《AoE》游戏,尽管已经安装了3和4,但我认为我甚至没有启动过它们。每次我想“我应该试试这个”,我就会想起我想在2中尝试一种新策略。
你和很多人一样。
试试4吧!它的多人游戏模式非常出色。在节奏和文明分化方面,它介于星际争霸和AoE2之间。(文明数量较少,但更加多样化)
《帝国时代2》中主导游戏的弓箭手风筝/闪避机制已经消失。
我玩《帝国时代2》而不是《帝国时代4》,因为我的朋友们都玩《帝国时代2》,但从策略角度来看,《帝国时代4》更有趣。有更多机会出其不意地击败对手,使用新颖的策略,打破常规等。
看到这一点令人失望。我认为这是一款优秀的游戏,部分机制较2代有所改进,且去除了某些成为标配的bug行为(如步兵弓箭手风筝战术)。但社区(包括我的朋友们)似乎并不买账,主要原因在于它不是《帝国时代2》。音效设计也堪称精妙。
《太阳帝国的罪恶2》《AI战争2》。虽然没有像《星际争霸》那样的大作,但像这两款这样的优秀小作还是有的。
我认为《铁血收割》《最后的回家列车》《风暴崛起》和《英雄连3》都挺不错的。
Valve 是一家私人公司,因此并不具备那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动力。对微软而言,股价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是人为制造的,那就意味着有意为之。微软内部有人在刻意这么做,并且很可能认为这会对他们有利。我不确定这如何能被视为他们的胜利。他们投入巨资收购了所有那些游戏工作室。他们也承认Xbox硬件基本上已经死亡。因此,他们唯一能从这笔投资中获得回报的方式是第三方硬件:要么是PlayStation,要么是PC。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PC。他们已经拥有Game Pass,而Windows是游戏操作系统。如果将业务交给索尼,他们就会削弱这些优势。
我认为nVidia也不希望游戏行业崩溃。他们可能现在不优先考虑游戏,但他们肯定知道游戏行业会以某种形式持续存在。他们押注于AI(以及之前的加密货币),因为这些是利润丰厚的机会,但没有保证它们会持续下去。所以他们在能做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从中获利。他们肯定希望游戏作为备用选项。尽管游戏市场作为消费市场可能利润较低且更具不确定性,但从长期来看,它要稳定得多。
尽管他们拥有大量资源,但我不确定他们能合理地将巨额资金投入哪些项目并期望改变现状,且未来能从中受益,而不是仅仅为了在行业中制造混乱。Valve 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围绕着商店展开,这是他们的主要业务,而其他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让你通过商店购买而设的亏本生意,即使这看起来像是员工们的一个个人项目。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Linux相关努力,至少就我所知,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与Steam Deck(或类似设备)或在Linux上运行Steam平台上的游戏相关。即使是Deck的APU也源自AMD为游戏主机定制的半定制工作,他们正在享受微软/索尼多年前投入(数亿美元?)的成果。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Valve需要支持他们的客户(开发者/发行商),他们看不到与开发者一起开辟和建立新技术分支的意义。
我一直更倾向于花数小时深入玩少数几款游戏,而非快速通关大量游戏。订阅制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怀疑这正是市场的主要需求。再加上你无法控制内容,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广告,我宁愿放弃游戏也不愿转投订阅制。幸运的是,GoG 仍然存在,Steam 似乎也不会改变,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 这是游戏行业人为制造的崩溃。他们想集中控制市场,将其转变为以服务为基础(寻租)的行业。
这也不会成功,微软也没有找到在实际价值上竞争的方法。尽管我讨厌他们收购的那些公司,但即使微软明天倒闭,我认为游戏行业也会没事。
新的明星会崛起,而那些认为游戏产业会崩溃并消失的人,就像说音乐产业崩溃会阻止人们创作音乐一样。
是的,制作游戏可能很昂贵,但并不一定如此,而且数以百万计的人仍然想玩新游戏。实际上,将一款独立游戏推向市场所需的门槛相当低(相对于其他创业项目)。一家AAA级工作室的崩溃对玩家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会带来大量新颖独特的独立游戏。只是对大公司的利润不利,而这个问题我并不关心。
这篇帖子是胡说八道:糟糕的游戏公司一直存在,解决办法很简单:别买他们的垃圾。我最近主要购买小型独立游戏,一切正常。
英伟达并非故意摧毁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跟随人工智能的潮流。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处于一个可以通过转型实现10倍增长的独特位置,他们就会这么做,即使这可能是一场灾难。放弃创造你的行业是不道德的,但公司一直都是不道德的。
Valve 有什么机会?接管显卡硬件市场?不。AMD 和 Intel 已经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无法获得任何立足点(直到希望现在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转向他们)
这真的毫无意义:
> 这反过来引发了关于NVIDIA故意压低库存以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从而推高价格的传言。果不其然,在二级市场上,显卡价格远超建议零售价
NVIDIA在显卡以高于建议零售价出售时并不会赚取更多利润,但他们却要承担几乎所有的责备。他们为何要自找麻烦?
黄牛党是零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Nvidia有能力或有洞察力来阻止他们,这简直是荒谬的。人们可能不相信这一点,但零售商也讨厌黄牛党,并花费数百万美元试图打击他们。无论如何,零售商都会卖出产品,但黄牛党导致零售商的客户生气并转而成为其他公司的客户,这两者都是重大负面影响。
黄牛行为和MSRP诱饵策略已经存在了太多年,Nvidia不可能声称自己无辜。EVGA的GPU产品线停产也揭示了Nvidia在其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中掌握了大部分主动权。当然,Micro Center和亚马逊能做的有限,而Nvidia也不是零售商,但他们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实际上喜欢这种局面。
等等,EVGA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我可以自行搜索)最近在浏览游戏PC硬件时,发现所有GPU均非EVGA品牌……我过去常购买其显卡,因其保修政策极佳(基于个人经验)…… :
2022年,EVGA以NVIDIA缺乏尊重、利润率低以及NVIDIA对合作伙伴的控制为由,终止了与NVIDIA的合作并停止生产NVIDIA显卡。
> 我以前会购买他们的显卡,因为他们的保修政策非常出色(根据我的经验)…… :
听到这个消息真是令人震惊,因为在我所在的国家,他们与其他第三方零售商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消费者保护法律,这意味着所有零售商的保修政策都大同小异。
我认为最大的震撼是,据EVGA所述,NVIDIA会自行决定每款显卡的建议零售价(MSRP),甚至在向公众公布前都不告知合作伙伴具体数值。我在对另一个评论的回复中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EVGA之所以愤怒,是因为nVidia拒绝为其失败的炒作行为支付费用。
我从未见过这种指控。我愿意给予怀疑的余地,但怀疑这是将炒作与建议零售价诱导混为一谈。
需要注意的是,nVidia基本上不销售或生产成品消费级GPU。他们拥有并开发 IP 核心,并与 TSMC 等公司合作生产芯片,他们确实会生产少量“创始人版”显卡,但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显卡都是根据合作伙伴(如华硕、技嘉、微星、曾是 EVGA 等)的规格进行最终组装和零售包装。
MSRP 诱导是指 nVidia 在未与任何合作伙伴协商的情况下设定 MSRP,随后这些合作伙伴在组装显卡时不得不收取高于该价格的费用以获得合理利润。这种情况已持续多个 GPU 世代,但这并非倒卖行为。我们可以质疑这种“合作伙伴”模式为何存在,因为这些中间商相较于竞争对手已几乎不再提供独特价值,但英伟达在此拥有主导地位,因此应承担主要责任。
倒卖是指那些表面上与行业无关的人以零售价大量囤积GPU,导致供应短缺,以便他们能以更高价格转售这些显卡。虽然英伟达无法直接控制这种行为(尽管我不会对可能存在内部人员参与感到惊讶),但他们也从未采取过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未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承受所有责备看似不合逻辑,但人为制造稀缺性和奢侈品心态确实是真实的商业策略。
如果你没有关注这一情况,那么大多数针对EVGA的愤怒是因为英伟达拒绝回购其芯片,而EVGA未能以大幅抬高的价格点出售显卡。
随后,他们试图利用公关手段迫使英伟达回购其未售出的核心,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加密货币热潮的虚高价格获得巨额利润。
好吧,这似乎完全基于猜测。它可能完全准确,但我找不到nVidia或EVGA的任何声明来证实这一点。既然这是制造商自己做的,这更像是敲诈而不是倒卖。
但更关键的是,这里仍有一条责任链可追溯至nVidia。如果EVGA能以虚高价格购入核心,那么nVidia本应将官方建议零售价(MSRP)上调至与之匹配。我之所以称其为“MSRP诱饵”,并非因为关心EVGA或其他投机者,而是因为这是一种针对消费者的精心策划的谎言武器。
正如我之前暗示的那样,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最好还是结束为好。nVidia完全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所有桌面显卡,这并没有什么不妥。EVGA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押注过大并最终失败,但其他人也参与其中(除了被坑的玩家)。
NVIDIA不生产太多成品显卡,原因可能与Intel不生产太多主板类似。
也许吧,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类比。标准化的、用户可访问的插槽意味着许多不同的CPU可以与许多不同的主板搭配使用。主板还具有多种尺寸和功能,并且拥有用于连接各种外设的总线。GPU 则缺乏这种灵活性和扩展性。
是的,但你忽略了专业化角度。
NVIDIA 和英特尔作为公司,专业于芯片的设计(在后者的情况下,还包括制造)。主板OEM厂商则专注于生产面向消费者的成品、维护全球销售和分销渠道以及处理消费者关系。
当然,NVIDIA理论上可以自行开展这些业务(参见苹果公司,其设计芯片、围绕这些芯片设计电脑,并运营零售店销售这些电脑),但推测NVIDIA更倾向于当前的模式,即专注于芯片设计,将其他环节交给OEM厂商。
参见Gelsinger领导下的英特尔,其出售了NUC和服务器产品线(成品)以专注核心业务(x86芯片)。
讽刺的是,英特尔的GPU业务似乎完全由内部运营。不过或许未来也会被整体或部分剥离。
至于英伟达,他们已失去被视为小型无晶圆厂初创公司的特权。他们经常被列为美国股市中估值最高的公司。他们显然可以自行生产和销售整张显卡,因此让技嘉、华硕等合作伙伴为他们的商业决策承担风险,显得相当不光彩。这对消费者也不利,因为创始人版显卡实际上是以建议零售价销售的。这种合作伙伴模式已是过时遗留物,被拖延至其鼎盛时期之后。
他们可以,但他们愿意吗?
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数据中心’,所以我怀疑他们急于改变他们的游戏业务。
黄牛问题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会成为全行业问题:(a)工厂本可以增加产量,但他们错误地估算了需求,或者(b)工厂无法增加产量,他们错误地估算了需求,并且将建议零售价定得低于市场实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让黄牛抢走了更多利润。
无论哪种情况,黄牛问题都不会持续多年,除非这是有意为之的商业策略。要么工厂扩大产能以确保上市时有足够供应,要么建议零售价(MSRP)上涨速度远超通胀。年复一年地错误预测需求,这看起来像是管理不善,白白浪费利润。
认为黄牛现象对NVDA有利的论点,源于消费级GPU已不再对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工厂产能应优先用于利润更高的数据中心GPU。消费级GPU市场并非直接增加NVDA利润,而是作为营销/“光环”效应,促使决策者继续选择NVDA数据中心芯片。这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战略:缺货是特性而非缺陷,产品声誉比实际性能更重要,因此对评测媒体施压。
> 倒卖者是零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英伟达有能力或有洞察力来阻止他们,这纯粹是愚蠢的。
相信我,他们可以应对。最简单的方法,就像任天堂在推出其游戏机时常做的那样,就是在发布前生产大量库存。稳定的零售供应,完全摧毁了倒卖者的能力。当然会有少量设备被倒卖,但如果持续补货,大多数倒卖者都会陷入亏损。我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在青少年和二十出头时曾倒卖过游戏机,而任天堂的游戏机是最不赚钱且最麻烦的,因为他们真的努力供应市场。iPhone也是如此,如果你不预订,可能需要在发布后等一个月才能买到,但你最终能买到。
据广泛报道,大多数零售商在5090系列发布时,每家门店可能只有几十张显卡,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几百张。这立即引发了需求激增,推动价格上涨,并刺激了黄牛党的活动。制造合作伙伴立即注意到(部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黄牛党的价格,于是大幅提高价格以获取利润。在5090系列的情况下,情况仍然非常糟糕,AIB的建议零售价(MSRP)飙升了30%-50%。PNY的显卡最初的建议零售价为$1999.99,而现在相同的显卡无法以低于$2,999.99的价格找到。
相比之下,看看AMD如何推出其9000系列GPU——据报道,每家MicroCenter都有数百张库存(从流传的照片来看确实如此)。人们直到中午仍能走进商店,并在发售当天买到GPU。发布后,多家零售商立即进行了多次补货。9000系列显卡中是否还存在一些虚高价格?是的,但我们讨论的不是50%的涨幅。一些高价AIB(附加板卡)一直存在,但Nvidia通过故意限制市场供应所做的事情是可怕的。
我个人自发布以来一直试图购买5090 FE。我一直熬夜尝试在每次补货时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但均未成功。我拒绝为那些评价并不出色的显卡支付虚高的建议零售价。我的3090已经足够用了……此时此刻,我对NVIDIA的失望已达到顶点,很可能直接放弃本代产品,转而期待AMD推出配备32GB+显存且价格相对合理的显卡。
>相信我,他们可以应对。
正如其他人所解释的,他们做不到。看看Switch 2使用的技术,再看看Nvidia 50系列的技术。
任天堂并没有打击黄牛党,尽管他们声称在发售前生产了大量库存,但许多市场仍无法满足需求。
如果你稍微努力一下,就能买到Switch 2。我有多次机会这样做,而我甚至对它没有兴趣。任天堂甚至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给我一个3天的窗口期来购买。是的,这需要一些努力和耐心,但绝对可行。如果你决定“立即”想要一台,那你可能就倒霉了,但截至今天,它才上市一个月。我敢打赌,到八月中旬,这将变得相当容易。
任天堂已经出货超过500万台。这是其首月供应量的惊人数量。
此外,英伟达本可以先囤积库存再发布50系列。但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逐步向市场投放供应来制造稀缺性并推高价格。目前他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尤其是在高端市场。除了推高消费者价格和提升板卡合作伙伴的利润率外,没有理由进行“纸面发布”。工艺节点与当前局势毫无关联。
Switch 2的库存令人惊叹,但RX 9070的库存如何能勉强维持?当时的新闻都聚焦于其供应的极度有限https://www.tweaktown.com/news/103716/amd-rx-9070-xt-stock-a…
更不用说它在Steam硬件调查中根本找不到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hwsurvey/videocard/
9070 XT的库存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我最终购买了5070 Ti。
W7900拥有48GB显存且价格合理。
它在Newegg上的价格为$4.2k;我不会说它价格合理,即使与NVIDIA相比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关注超高端市场,你可以花两倍的价格购买 RTX 6000 Pro,它拥有两倍的显存(96GB 对比 48GB)、两倍的内存带宽(1792 GB/s 对比 864 GB/s)以及远优于 5070 Ti 的软件支持。或者你可以选择RTX 5000 Pro,它拥有相同的显存容量,更好的内存带宽(1344 GB/s vs 864 GB/s),价格也类似,大约$4.5k美元(仅比AMD稍贵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要买AMD呢?他们并没有在性能上比NVIDIA提供任何额外优势,价格却相差无几(通常仅略微便宜),且软件支持差得多。他们的策略一直是“比NVIDIA稍差的体验,但便宜$50且软件支持差得多”;难怪他们仅拥有不到10%的GPU市场份额。
> 为什么我会在这种情况下购买AMD?
我今年早些时候以约320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块。全新。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价格这么高。Torch/llama在这张卡上运行良好,适合多种计算任务,价格合理,但显然并非总是/到处都如此。
> 你可以支付双倍的价格
那……是双倍的价格。
更新。刚刚查看了当前欧盟地区的售价。W7900的价格为3200欧元(之前曾有过更低的价格),最便宜的Nvidia显卡是RTX Pro 5000,售价5300欧元(比W7900慢得多),最便宜的96Gb Nvidia显卡售价10000欧元。
W7900仍然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Nvidia在显卡售价高于建议零售价时并不会赚取更多利润,但他们却因此承受了几乎所有的批评。他们为何要自找麻烦?
如果相信他们的公开声明,是因为他们不希望扩大产能后,在需求突然萎缩时面临大量库存积压。
换句话说,“故意保持库存低”的指控是NVIDIA承认的;只是目前没有理论解释他们如何从中受益。
哪款显卡的需求突然锐减?我们能买到他们的过剩库存了吗?求求了?
我没说那件事发生了。我说的是,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表示他们不想扩大生产。他们不想陷入产能过剩的境地。
我甚至不认为NVIDIA即使想扩大产能也做不到。他们正在购买低利润、高需求的台积电晶圆,将其切割成巨大的GPU芯片或更大的数据中心产品。这些不是智能手机芯片组,而是巨大的、高功率的台式机GPU。
换个角度看,40系列及以上产品定价如此之高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在30系列黄牛党横行的日子里,人们愿意支付高价。这种富人阶层的过度消费正在训练其他客户认为NVIDIA GPU值这个价,因此当他们再次提价时,人们不会感到冒犯。
你难道忘了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热潮中吗?Nvidia还能继续向玩家出售GPU,这本身就是个惊喜。
AMD也在这么做吗?来自本帖的另一条评论:
> 如今,$650可能只能买到一款接近建议零售价的中端RX 9070 XT。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就是整个行业的现象。
> Nvidia在显卡售价高于建议零售价时并不会赚取更多利润
我们如何得知这一点?
理论上,他们需要公开提交收入报告并披露这一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掩盖。据我所知,微软一直避免披露Xbox的实际收入。
Nvidia股东在股价上涨时获利。被认为的极端需求会推高股价
高端GPU在过去五年中逐渐从发烧友产品转变为奢侈品。
5年前或10年前,高端GPU是运行游戏时实现合理视觉效果的必要条件。到了2025年,$500的中端GPU已绰绰有余。普通用户几乎无法分辨高画质与极致画质设置的差异,也分不清DLSS与FSR,或是DLSS FG与无损缩放技术。在$500价位段竞争已毫无意义,Nvidia已基本放弃该领域,转而将市场让给AMD生产的游戏主机,以及AMD APU等集成显卡,这些产品在低端、中端和高端市场均能提供良好性价比。
或许传闻中的Nvidia PC或Switch 2能带来一些复苏。
我们称$500的GPU为“中端”的事实,证明了Nvidia的策略正在奏效。
什么策略?他们收取更高价格是因为制造成本更高,自28nm以来,每晶体管成本变化不大[0],但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却越来越多。你认为这会对价格产生什么影响?
[0]: https://www.semiconductor-digest.com/moores-law-indeed-stopp…
将昂贵产品定位为普通产品的营销策略?显然?
如果你的产品无法做到便宜——那么你的产品就是奢侈品,而非日常用品
这是中端产品。产品定位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我的TNT2 Ultra售价为$200。但当时Nvidia有数十家竞争对手。89年成立时!现在:AMD…
我认为这是更广泛的趋势
在他们永无止境地寻找从人们身上榨取更多金钱的方法时,一个自然的延伸就是将产品变成奢侈品,而这本身似乎就足以 justify 价格上涨
这就是为什么新建房屋如此昂贵——房屋的布局变化不大,但只需添加一些豪华的装饰,并在列表上贴上豪华标签即可。
或者以丰田为例,给它加个真皮座椅,改名叫雷克萨斯,然后把价格提价40%(我明白现在这些车型之间确实有更实质性的差异,但这个道理依然成立)
这和把一切都变成订阅制,这两点就占了我作为消费者遇到的90%的问题
显卡似乎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突破每秒帧数(FPS)的最后瓶颈,就像购买一辆宾利(如果还没实现的话),而之前只是选择V8发动机。
英伟达早已在这么做了,至少从泰坦系列显卡开始,技术上也包括SLI/Crossfire热潮。如果你出售这类产品,那些薪资丰厚的技术宅们会带着微笑和足够支付两台设备首付款的钱包出现。
当然,也可以归咎于软件层面,比如采用计算密集型光线追踪功能,或是对画面提升变得懒散。但PC游戏一直是奢侈品市场,至少从“它能运行《孤岛危机》/《毁灭战士》吗”成为口头禅以来就是如此。主机平台的同质化在PC上从未真正存在过。
我只关注这一点:
> DLSS 与 FSR,或 DLSS FG 和无损缩放。
我从这些技术推出以来就一直使用它们(在 4K、120Hz 设置下,选择“平衡”模式),但我就是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这么说。
FSR对我来说就像一团 Vaseline 般的混乱,它有自己独特的模糊感。虽然不如简单的 upscaling 那么糟糕,但我会在没有 DLSS 且游戏运行不佳时使用它,但它确实令人分心。
无损缩放几乎无法使用。我不记得算法的名称,但它与 FSR 有类似的模糊效果。它无法处理文本或 UI 元素而不产生伪影(因为它未集成到引擎中,这些元素不会以原生分辨率渲染)。帧生成会导致几乎所有内容都出现鬼影或残影——包括 UI 元素和准星。它还可能降低帧率,因为优化不够。此外,该程序的工作方式会干扰 HDR 管道。这是最后的手段。
DLSS(3)是目前最佳选择,优势明显。它运行稳定且我未发现任何缺点。旧版本确实存在鬼影问题,但已修复。我可通过替换DLL文件(GitHub上有相应工具)对旧游戏进行回溯修复。我尚未尝试DLSS 4。
也许我有点夸张,但看到人们对无损缩放(https://www.reddit.com/r/LinusTechTips/s/wlaoHl6GAS)的反应时,我本人也感到震惊。
大多数人要么分辨不出差异,要么不在乎差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关于FSR、帧丢失和帧卡顿的讨论也类似。我承认大多数人确实不在乎。
我使用过FSR 4和DLSS 4,我认为FSR 4比DLSS 3稍好,但不如DLSS 4。不再有凡士林涂抹感
10年前,$650可以让你买到一款顶级游戏显卡(GeForce GTX 980 Ti)。如今,$650可能只能买到一款接近建议零售价的中端RX 9070 XT,如果能幸运地找到的话。
这相当于今天的$880美元。而2015年的苹果已经开始出货16nm的SoC。GeForce GTX 980 Ti仍然采用28nm工艺,落后了两代节点。
考虑到通货膨胀(从650到880),这笔钱能买到一张5070TI。
从性能上来说,这张卡属于60TI级别。
我不明白为何将 9070 XT 视为中端显卡,它在基准测试中是 AMD 的第二强显卡,且仅发布了 5 个月。
2015 年的 $650 相当于 2025 年的 $875,供参考
虽然不到$500,但以$650的价格,9070绝对是一块性能怪兽,在除光线追踪外的所有方面都超越了Nvidia的同类显卡(而且即使开启全局DLSS帧生成,光线追踪效果也只会是一团模糊的乱麻)
AMD确实正在制造出色的显卡,而UDNA可能更胜一筹。但他们与Nvidia面临相同处境:他们可以出售200块GPU,发布驱动程序,维护产品,处理退货并赚取$100k……或者只需向一个不会引起波澜的可信合作伙伴出售单块MI300X,同样能赚取$100k。
晶圆供应不幸地决定了一切,而目前来看,我们很幸运两家都没有放弃游戏业务转投利润丰厚的AI领域。
部分9070型号仍采用经过验证的传统PCI-E电源接口,这很不错。据我所知,当前Nvidia的中端或高端AIB显卡均未采用此设计。
据我所知,对于50系列,NVIDIA要求必须使用12VHPWR接口
我有一张2080,正在考虑升级,但不确定50系列中哪款是合适的选择。
我从 2080 Ti 升级到了 5070 Ti。是的,它更快了,但对我玩的游戏来说,速度提升并不明显。当然,我并不习惯这种代际飞跃。5070 Ti 在本地大语言模型(LLMs)方面明显更快,而且内存也稍多一些,这很好。
我选择5070 Ti是因为5080似乎没有明显提升,而5090价格过高且长期缺货。
如果我再有耐心一点,我本可以等到下一次节点刷新,或者等到5090。我认为除了5090之外,目前其他50系列显卡都不值得购买,尤其是如果你是从2080升级过来的。我所说的“值得”是指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我从3070升级到5070 Ti,效果非常棒。刚刚在4K分辨率下将《赛博朋克》调至最高画质,启用DLSS平衡模式、2倍帧生成和Reflex 2技术。体验非常惊人。
那就买一张二手或翻新的3090吧。它可能和1080 Ti一样传奇。
买二手时只能祈祷里面装的是3090显卡
我2020年买了一台搭载RTX 3060 Ti的新电脑,至今仍运行良好,没必要更换。
同感,我这里是2080 Super,甚至用它来做AI
完全正确,只有AAA游戏才能真正展现GPU的实力。
对于像我这样的预算有限的人,我只会给儿子一些独立游戏和低画质游戏,他玩得很开心
Jenson凭借其GPU和技术(硬件与软件)在合理时间内成功把握了每个市场繁荣周期。毫无疑问,下一轮繁荣来临时他仍会占据一席之地。
微软却屡屡失误……即便被直接提供领先优势……仍会失败,但这些失误最终会被其庞大业务部门的惯性所弥补。
苹果只是非常非常迟缓……但这种失败最终会被其无与伦比的公关团队纠正。
或许AMD规模太小,无法在所有领域保持领先。但与其他公司相比,AMD是快速跟随者。英特尔为何会陷入当前境地对我来说是个谜,但我对它的衰落和失败感到相当满意:D
对英伟达感到愤怒,实际上是低估了英伟达在关键时刻的及时响应,甚至在最初阶段就引领潮流的贡献。
所有人都应记住,英伟达在主导的市场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为何要为英特尔的衰落感到高兴?我更希望有更多的芯片设计师,而不是更少。
就GPU和AI而言,我认为这可能更多是工程上的繁荣而非预见性。不是AI本身的角度,而是GPU计算部分——Jensen让英伟达在该领域还非常小众时就大量投资(Ian Buck于2004年被聘用),并积极向从事数据计算的人推广。
下一个繁荣是什么?我真的想不出来。感觉我们正处于“高原时代”,这对市场和世界来说将非常痛苦。
就像之前的每次繁荣一样——在它发生之前很难预测。如果我们试图预测,很可能就会错过。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医疗领域,因为所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工具都能帮助检测医疗数据中的常见项目。也许是更多关于ozempyc的内容,也许是针对其他健康问题。(当然,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繁荣期将是研究如何让事物爆炸的方法。我希望不是。)
我预测是生物技术。植入芯片,让你用大脑直接与大语言模型(LLMs)互动。芯片,让你挥手向传感器支付费用。完全免提的移动视频会议。与区块链和当前的大语言模型(LLMs)一样,这不是我喜欢花时间去研究的东西,但人们会称之为迈向某种技术乌托邦的下一步。
>通过挥手向传感器支付的芯片
这种技术至少在过去十年里就已经可以相对廉价地实现。没有人真的这样做,因为即使是那些可以被口袋取代的微小手术的市场也非常小。
植入式神经接口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我认为这使得它们在可预见的未来作为纯粹的自愿手术极不可能实现。增强现实眼镜要现实得多。
类人机器人技术
未来十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领域,由人工智能驱动。目前竞争者众多,很难预测谁将胜出。英伟达已通过投资布局类人机器人技术。
相关:Launch HN: K-Scale Labs(YC W24)——开源人形机器人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456904 – 2025年7月(97条评论)
以及天网
不是那种繁荣
詹森押注于两项技术:集成硅光子学,即光计算与通信(现实主义押注),以及量子计算(登月计划押注)。
只是因为我们无法预知下一次繁荣何时到来,直到它真正降临,除了那些推动变革的少数人之外
VLM / VLA。
英伟达赢了,我们也都赢了。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如此大的市场份额,是因为他们确实是最好的。目前没有关于他们存在任何反竞争行为的指控,而且市场也相对开放。
英伟达目前正面临供应短缺,这种情况至少会持续未来一到两年。他们在台积电的芯片产能有限,而其中绝大部分将用于企业级芯片,其售价是消费级芯片的十倍以上。
当他们凭借企业业务赚得盆满钵满时,现在对他们忽视消费市场感到不满并不难理解。
我个人并不介意,但当一家公司围绕几个夸张的宣传点(性能、价格、供货情况)大做文章时,人们产生不满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英伟达本可以直接说“我们优先考虑企业市场”,但他们却大张旗鼓地宣传消费级GPU。
我真的很喜欢《玩家之境》的纸质发布T恤。;)
我(未经证实)的看法是,他们的“游戏”营销部门竭力炒作现有游戏产品,而高层管理层则负责决定是否以合理数量出货。作为NVDA投资者,他们显然做出了正确选择。对玩家而言,同一芯片同时适用于游戏和AI确实令人沮丧,但这就是现状。
他们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新工厂,但他们没有这样做。
你是说Nvidia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芯片工厂吗?
如果他们认为他们将继续以那些利润率销售AI芯片,他们会:
– 在新节点上出价高于苹果
– 与台积电签订承诺以确保产能管道
– 绝对掌控他们用于生产仍在以远高于零售价销售的显卡的工艺节点
英伟达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着60-90%的净利润率。如果你认为这种情况会继续下去?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预订晶圆厂产能。苹果无法实现这样的利润率(这在纸面上决定了谁能在下一代节点中领先)。
如果英伟达预订了产能但订单未到,如果英伟达的客户不愿承诺,台积电新建晶圆厂需要多少成本和预付款?
这些问题与苹果粉丝要求苹果收购台积电时提出的问题如出一辙。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即使英伟达愿意支付费用,台积电也不会仅为英伟达单独开设新工厂。
是的,我同意我的“如果”在这里承担了太多。比如,“如果詹森在台上发言时坦率诚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假设,我明白。
是的,如果他们想这么做。他们已经有多年时间做出这个决定。他们拥有足够的知识。他们的利润以数十亿美元计。但为了最大化利润,这样做并不明智,因为限制供应会更好。
有人应该让英特尔知道。
他们可以对此更加坦诚。
我以为上季度他们的大部分销售增长实际上来自消费者。数据中心销售增长远低于我的预期。
“他们忽视消费者很难让人太生气”
胡说!英伟达没有特权。我没有义务。客户始终有最终决定权。
问题是很多客户无法或不愿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对方清楚这一点。
也许你已经被Nvidia训练成一个“客户”,就像巴希尔·福尔蒂被妻子训练成那样……
别再为胡说八道找借口。
台积电只能生产与OpenAI和其他AI公司需求相当数量的Nvidia芯片。Nvidia发布的GPU基本上是由OpenAI产品剩下的边角料制成的,这使得它们供应有限且价格昂贵。
因此,玩家不得不支付更多费用并等待更长时间,他们对此感到不满。
一些YouTuber利用这种不满情绪制作内容,他们随意篡改根本原因,以让玩家更加不满。他们说Nvidia有“疯狂的价格”。
但这显然不疯狂。这里商店偶尔会出现2000美元的GPU,数量在50台以上,但它们在几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降低价格才是疯狂的。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 Dennard 缩放定律已经停止,而 GPU 遇到了 DRAM 内存瓶颈。人工智能硬件能够实现显著改进的唯一原因是,它们使用了大型矩阵乘法器,并且大量研究致力于让低精度(现在是 4 位)训练正常工作(数值精度稳定性一直是反向传播中的巨大问题)。
是的。2021年,英伟达实际上从其家用/消费级/游戏芯片中获得的收入超过了数据中心芯片。如今,其90%的收入来自数据中心硬件,而不到10%的收入来自家用GPU。家用GPU对他们来说只是次要考虑。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数据中心。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5090 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蚕食数据中心硬件——我的台式机配备了 3060,我进行了本地训练、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LLMs) 等。目前,英伟达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商业上并不合理。
还记得NVIDIA被曝在基准测试中通过丢弃2位颜色信息来击败ATI吗?我至今仍无法相信有人会继续信任他们!考虑到产品的用途,这种做法简直疯狂。
只要他们有竞争对手,我就会支持那些公司。如果他们都失败了,我想我可能会自己创立一家。我对他们的怨恨无边无际
人们需要开始质疑为什么RTX 50系列(Blackwell)与RTX 40系列(Ada/Hopper)相比几乎没有性能提升,而且巧合的是,几乎找不到B200。
我主要信任那些对我的软件支持最好、问题最少的显卡。
[删除]
> https://linustechtips.com/topic/1497989-amd-caught-cheating-…
你链接的论坛帖子是个愚人节玩笑。
这有点好笑,因为第二个评论是:
“我宁愿不做这种愚人节玩笑,因为它会被缓存并传播,事后人们可能不会明白这是玩笑。”
鸡蛋,碰上脸。挺有趣的是,这显然是“谷歌,找到能证明我观点的帖子”,而没有进一步的调查。
这篇文章比我预期的要深入得多,是对过去几年“绿色”GPU剧情的不错回顾。
无论是否说谎,在我所有的使用场景中,性能都没有达到预期,从个人到专业。
一台2017/2018年的系统,搭载8700K处理器和8GB 2080显卡,其性能与当今顶级昂贵系统几乎不相上下,除非你的系统比这更老旧,否则以建议零售价加溢价升级几乎毫无意义。
除非你需要更近期显卡才有的特定功能,否则我目前几乎想不出有什么用例需要超过30系列显卡的性能。
> 2017/2018年的系统搭载8700K处理器和8GB 2080显卡,其性能已与当前顶级昂贵系统极为接近
这一说法完全不成立,且相当荒谬。除非你指的是某些仅限于个人特定用途且完全基于你自身性能需求的特殊场景。
> 目前我几乎想不出有什么场景需要超过30系列显卡的性能。
那我喜欢高刷新率和高分辨率呢?我还要加上VR。这些才是我的真实使用场景。我使用高刷新率的4K显示器和VR,两者都从我的2080Ti > 4090 Shift中获得了巨大提升。
我拥有这颗相同的CPU,只是没有3090(我最初使用2080,但因本地AI需求而升级)。8700k对于当前的工作负载完全足够。CPU性能已停滞不前,系统内存容量也同样如此(苹果在2025年仍将MacBook Air的默认内存设置为8GB????)
讨论的并非“工作负载”,而是游戏性能,这是唯一一个存在绝对巨大差异的领域,主要体现在GPU方面。这种差异接近甚至可能达到100%。
尽管CPU性能停滞不前,但使用较旧的CPU搭配更强大的GPU仍可能受到限制,尤其在1%低帧率、卡顿等场景下。
> 这完全不真实,是个相当荒谬的论断。
你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强硬的声明;我们难道要仅仅相信你的话吗?
> 尤其是在1%低帧率、卡顿等领域。
哦,如果你愿意花$1k来改善你的1%低帧率,那你的论点或许说得通。
> 你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支持这个非常强烈的声明;我们应该只是相信你的话吗?
你的证据在哪里?你才是那个做出完全没有现实依据的夸张声明的人。我们应该只是相信你的话吗?看来这是你的预期,因为你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支持。
我的证据就是任何现有的基准测试,以及我确实拥有过2080ti,现在拥有现代高端GPU的事实。它们在性能上根本不在同一水平,除了在你脑海中。但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
https://www.techpowerup.com/review/nvidia-geforce-rtx-5080-f…
现在,我迫切期待任何能支持你主张的证据。你需要多少时间都行。
我的意思是,大多数人可能不会直接升级。他们的旧显卡会坏掉,或者最终NVIDIA会停止为它提供驱动程序。除非你在寻找二手显卡,否则像3060这样低端显卡的价格差异并不大,而你将获得的支持时间却很长。
除非NVIDIA的印钞机很快坏掉,否则这种情况在未来3年以上还会继续。这些昂贵的显卡在内存上加价,但实际的视频渲染性能提升几乎为零。
> 除非你正在寻找二手显卡,否则低端显卡如3060与高端显卡的价格差异并不大,而你将获得的保修期却更长。
这并不会让购买者现在有更多的预算空间,但他们可以大量购买30系列显卡,并且不必担心相同的散热和供电问题,这算是一个额外的好处。
我是一名志愿消防员,拥有电气工程学位。他们对分流电阻器的操作,以及随之而来的电缆熔化问题,在我看来是犯罪行为。任何有能力的工程师都会意识到,通过一堆小电缆传输600W功率,且没有备用方案以防部分电缆故障,这简直是在自找麻烦。这些混蛋迟早会引发火灾,烧毁某人的房子。
我希望他们能面临集体诉讼,被迫召回并妥善修复这些产品,以免有人因他们粗劣的工程设计而丧生。
据说几年前有人提起过诉讼。有人知道卢卡斯·热那亚诉英伟达的诉讼结果吗?
编辑:原告撤销了诉讼。估计他们和解了。以下是法院文件(或shakna提供的链接中包含未删节版本):
https://www.classaction.org/media/plaintiff-v-nvidia-corpora…
https://www.classaction.org/media/plaintiff-v-nvidia-corpora…
一篇关于此事的GamersNexus文章:https://gamersnexus.net/gpus/12vhpwr-dumpster-fire-investiga…
以及原文帖子中提到的视频,描述了设计如何从主动管理电流平衡转变为简单地将所有连接捆绑在一起并寄希望于最好结果:https://youtu.be/kb5YzMoVQyw
> 由卢卡斯·热内瓦(德坎特、尼尔)提交的自愿撤诉通知(带偏见)(提交日期:2023年3月10日)(录入日期:2023年3月10日)
听起来像是庭外和解了。
[0] https://www.docketalarm.com/cases/California_Northern_Distri…
这些是否提到了未遵守Underwriters Laboratory的要求?
我很好奇5090套餐是否未遵守UL要求。
这是否会使他们承担更多责任?
我认为这里的问题可能出在制造商身上,而不是Nvidia公司。
GamersNexus 一如既往地棒
另外,我有点想玩这些东西,但也不确定是否想在家里使用功耗超过500W的电脑,更不用说只是GPU了。
我可能愿意以高价购买其中一款,并以半电压运行……但我不确定这样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这些显卡本身就有问题。
问题不在于电压,而是电流需要减半。传输电力的导线规格取决于电流负载。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新接口及其承担的负载时,我感到非常惊讶。不过最好还是从一开始就避免使用它们。
这太疯狂了,你甚至不需要了解电力知识,只要看到它们在满负载运行时热成像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就知道了。我惊讶它们能被出售给普通公众,电缆熔化加上高温的报告本应足以引发召回。
5080使用300W,谈论500W有点夸张,不是吗?
我指的是5090,它消耗575W。
但你为什么提它?这是一款极度小众的硬件,仅占nVidia显卡市场极小份额。它刻意设计得过大,99%的游戏PC都不会安装它。
然而你却把它当作代表性型号来讨论。你也会用悍马EV来衡量所有电动汽车吗?
我对购买能本地运行完整DeepSeek R1的硬件感兴趣。我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但曾考虑过搭建5090显卡阵列。
如果我对使用电动汽车(EV)来运输特别重的货物感兴趣,我可能会对Hummer EV感兴趣,并且会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有些荒谬。
有人已经制作了12VHPWR电缆,用两根粗线代替原来的12根细线吗?这样可以防止线缆失衡,从而避免连接器熔化的问题。
作为额外好处,如果线径足够大,电缆实际上可以冷却连接器,尽管这可能不需要,因为故障似乎是由于过载的电线在过热时将热量传递到连接器所致。
这可能有点帮助,通过更好地散热接触点,但问题是接触电阻,而不是导线电阻。连接器本身会危险地过热。
或者至少我这么认为?那是不是另一个12VHPWR丑闻?
接触电阻是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当连接器倾斜时,多个针脚可能无法接触,导致所有电源通过少至一根导线传输。共用总线可以缓解此问题,但此时接触电阻仍很差。
一个不会过热的共用总线可以冷却过热的接触点。
这会有帮助,但我的直觉是,接触点的薄钢材无法快速散热,因此不会产生显著差异。唯一确切的方法是进行测试。
我认为接触电阻导致了导线不平衡,进而与连接器一起过热,使连接器的热量无处散发。
我认为是接触电阻和导线电阻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上讲,可以焊接一个新的连接器。LTT在一段视频中展示了这一操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wrLLg1RR4
不均匀的异常接触电阻会导致导线失衡,随后剩余接触电阻较低的导线会被巨电流通过,因导线电阻而过热。我不确定所有系统是否能实现完美的接触电阻。
或者将12根导线包裹在单一护套中,以避免过于僵硬。
如果两根较粗的导线就能满足需求,他们不会无缘无故指定使用12根较细的导线。这里存在机械兼容性问题(12根导线的允许弯曲半径比两根同等载流量的较粗导线更小)。
一种方案是使用两片非常宽且薄的绝缘铜片作为电缆。这种结构在单一维度上仍具备良好的弯曲半径,同时能承载大量功率。
为了强调这一点,夏天正午时分到户外,在人行道上标出1平方米的区域。这块混凝土表面正接收约1000瓦的太阳辐射。
现在想象一个如此大的放大镜(或更实际的菲涅尔透镜),将所有光线集中到一平方英寸上。那将产生巨大的功率。当铜连接不完美时,它们会产生非零电阻,流经的电流会通过I^2R公式转化为热量。
我不想针对NVIDIA,但当他们明显通过远程控制将一个迪士尼机器人带上舞台,并声称这一切都使用了实时AI时,我感到非常奇怪。显然,由于没有延迟,这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机器人在与主持人互动时,其位置验证也显得异常。显然,这个迪士尼机器人只是被舞台后的人远程控制的。
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们为何要在大舞台上造假到这种程度。我知道史蒂夫·乔布斯有备用手机,但声称机器人是自主的却并非如此,这让我觉得有点欺骗性。
这让我想起特斯拉曾远程控制奥普蒂穆斯机器人。我认为这很酷,但显然用户在晚宴上认为这些机器人是自主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似乎是唯一一个对“舞台谎言”感到困扰的人。说实话,特斯拉的机器人也没有被宣称是自主的,所以我本不该提到它们,但这解释了那种“不真实”的感觉。
我不是在贬低,只是解释我的看法,作为一个欧洲人,也许只是我这样认为!
编辑 > 我对回复中的薄弱论点感到惊讶,我喜欢这两家公司,我只是提供积极的反馈,认为(在我看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要小心不要假装,否则会让观众质疑基础(我们都知道基础是坚实且良好的)。
编辑2 > 回复中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反驳,尽管显然我“阅读理解能力有缺陷”,但我的观点是,他们暗示机器人意识到了周围环境,这倒也说得过去。
据我所知,迪士尼机器人确实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使用了人工智能:https://la.disneyresearch.com/publication/design-and-control…
因此,与特斯拉机器人相比,迪士尼机器人至少在某些方面更具深度。
我认为它仅通过强化学习(RL)进行训练。
请看这段摘录:“操作员命令被合并:控制系统将表达性动画命令(如挥手、向左看)与保持平衡的强化学习动作相结合”
如果有人能证实我的直觉是正确的,我将发表一篇完整的撤回声明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控制系统研究的人,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陈述:控制系统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机器人保持稳定或行走,无论遇到何种干扰。它必须以与撞击意外物体相同的方式抵消因挥手产生的力。
实际上,从操作员发起的摆动中稳定机器人更容易;它在摆动前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并且会对产生的力有模型。
我试图理解你的回复要点,但不确定你的意思——我只似乎理解到“如果操作员在移动它,平衡会更容易”。
请详细说明,除非我理解有误。
EDIT > 我还是给你的评论点了赞,因为我确信这对你有帮助
在此情境下,“控制系统”并非指远程控制,而是指根据感知到的信息调整执行器的反馈系统。如果运动是自动控制的,那么控制回路在理论上可以预判运动,而如果采用远程控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即相反,如果操作员不是实时操控,那么控制运动(在保持平衡和避免执行器过载方面)会更容易。
抱歉,是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平衡系统”可能更合适。
事实上,“控制系统”是一个自150年前以来,任何接受过良好STEM教育的人都能理解的正式术语。
公平地说,许多领域都有“控制”系统的概念。控制理论并不垄断这个术语,尽管该领域围绕“控制系统”展开。
> “控制系统”是较为专业的术语
天啊。STEM教育怎么了?控制系统工程是标准术语。这就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人吗?
感谢您的解释
问题在于,将“操作员发起的动画命令”与RL平衡系统结合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平衡系统本就需要进行平衡;如果操作员的波形命令与平衡系统之间没有关联,它仍然需要完成相同的工作。
将这两个系统连接起来的优势在于操作员命令可以告知平衡系统,但这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RL不是AI”“迪士尼机器人是遥控的”都是AI炒作狂的幻觉时刻,哈哈
你对AI和机器人技术的理解更像是黄瓜而不是梨形。你在这里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意义。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挑战与进展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你对AI的理解完全基于宣传性质的内容。
如果你从TikTok或YouTube短视频内容获取信息,尤其是关于特斯拉粉丝群体的内容——请以 Ludicrous Speed 的速度远离这些内容。或者彻底沉浸其中,直到你不再被明目张胆的谎言所欺骗。然后再回来。它们都是错误的,对你没有好处。
与什么相比?VLAM/其他更流行的东西?
不只是你。
我讨厌被欺骗,尤其是当骗子利用谎言来获取经济利益时。
是的。我有一条原则,就是不与说谎的人做生意。
我甚至无法想象有什么样的人会不遵守这条原则。
与已知说谎的人做生意?然后被反复欺骗?
……不过仔细想想,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抑郁率这么高。
https://www.nvidia.com/en-us/glossary/ai-factory/及相关材料中也充斥着大量炒作,尽管其底层产品(一个机器学习训练集群)是真实存在的。
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评论获得了这么多赞,我所有的评论都基于公开直播的视频,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我所说,我乐意纠正或撤回我的看法。
[deleted]
迪士尼明确表示其机器人是人工操控的。除非英伟达将迪士尼的机器人改造为自主运行(这似乎不太可能),否则它也应是人工操控的。此次演示展示了迪士尼利用英伟达技术所取得的成果。您可以在这里查看这些机器人如何使用机器学习的解释:https://youtube.com/shorts/uWObkOV71ZI
如果你认为机器人是自主运行的,那这可能表明NVIDIA在误导(甚至说谎)。
在看到这些机器人在NVIDIA演示之外的实际运行,并观看了NVIDIA的演示后,我认为显然是人类操作的,而NVIDIA在误导人们。
我认为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很酷,但听到反驳意见会更好。
我假设那些只是提问而没有做任何研究的绿色账号通常是在说谎。真正的的新用户会发表评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以加入社区。
在我看来,OP提到的两个案例——迪士尼机器人和Optimus——都是人们在做出假设后,发现假设错误而感到愤怒并提出指控的案例。
两家公司对机器人是否有人操控都未明确表态,但似乎也没有否认。两者都似乎使用RL/ML技术来维持平衡、运动等。这与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类似,后者也以多种方式由人类精心操控。
讨厌的人就是讨厌(点赞数就是证明——哈哈!)
如果你看视频,他说:“这是实时模拟……你能相信吗?”基本上:https://www.youtube.com/shorts/jD5y1eQ3Y_o
然而,他列出了所有我们知道用于机器人的RL技术,他并没有保持沉默并说“这个机器人得到了AI的帮助”,或者更好地说,不评论具体细节(这完全可以接受),而是说“这是实时模拟”,而事实并非如此。
编辑 > 看来我错了——感谢大家的纠正!
我从事运动控制固件开发已有20多年,“这是实时模拟”对我来说具有非常特定的领域含义。“实时”意味着代码会对事件做出即时响应,例如通过中断处理,而非通过可抢占式处理(这可能导致与事件脱节)。“模拟”一词被大多数控制系统广泛使用,从简单的PID环路到高级平衡和运动规划。
对我来说,这显然是在做这两件事。
我认为你对他的话做出了不存在的解读。
好的,谢谢
是的,这似乎是最初的发帖者存在阅读理解能力缺陷,并指责NVIDIA在他们从未提及的点上说谎。NVIDIA甚至发布了他们用于驱动机器人的部分代码,这进一步证明他们从未说过机器人不受操作员控制,只是说它使用了AI来使运动看起来更流畅。
可以理解,已点赞。
我记得大型科技网站上有多个帖子与您最初的观点/结论/暗示完全一致,因此这可能并非您的阅读理解问题。我的观点:Nvidia的CEO在沟通时缺乏诚意。他绝对清楚自己在那个小舞台秀中做了什么,而这一切显然是设计来误导人们得出“AI炒作,请购买GPU,我的机器人需要GPU来生存”的结论。
[删除]
Ableton Live 来自欧洲 🙂
你赢得了即时因果报应奖
哎呀!
它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数字音频工作站(DAW)
胡说八道。其他软件一直在追赶,但有些功能仍然无法达到。
我只想在Mac上使用Acid Pro
为什么?
> 我不想针对NVIDIA,但当他们明显通过远程控制将一个迪士尼机器人搬上舞台,并声称这一切都使用了实时AI时,我感到非常奇怪。显然,由于没有延迟,而且机器人在与主持人互动时能准确验证舞台位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显然,这个迪士尼机器人只是被舞台后的人远程控制的。
我不知道你在指什么,但我只能说,我认为你描述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英伟达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拥有众多内部律师和外部法律顾问,而你所描述的情况属于刑事欺诈,任何原告律师都会对此大做文章。因此,考虑到这一点,而且我认为英伟达的员工并非完全无知,我认为你所描述的情况并未如你所说的那样发生。当然,可能存在一些小字体免责声明,或者有些“模棱两可的措辞”对某些内容进行了模糊描述,但当你指控他人犯有刑事欺诈罪时,你需要比“这只是我的看法”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你的指控。
Tefal 实际上销售一款宣称拥有“AI 智能烹饪技术”的电饭煲,而该产品甚至不包含微控制器,仅通过“一个发热的磁铁”这种传统技术进行控制。他们也有律师。
AI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你可以声称任何东西都使用“AI”,并自行定义其含义。他们可能拥有一些基本的防碰撞技术,并声称这是“AI”。
他们深陷TikTok风格的炒作浪潮,认为机器人技术的最新突破是AGI(人工通用智能)开始自行行走和说话,因此任何由代码控制的技术都被视为无能和虚假的证明。
这是彻头彻尾的邪教狂言。甚至不是 cargo cult( cargo cult 是一种原始宗教崇拜,指原始部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崇拜),而是真正的邪教主义。
> 你描述的这是刑事欺诈,任何原告律师都会乐此不疲地利用它
“企业夸大宣传”
我怀疑12VHPWR接口是否故意设计缺陷,以阻止这些消费级显卡在服务器/数据中心环境中的大规模使用?
在消费级单卡使用场景下,故障率勉强可接受,但多卡环境下,故障概率(因无法热插拔显卡导致整机停机)使其完全不可用。
我实在想不通,既然存在更优方案,为何还要坚持使用这个愚蠢的接口。
我无法理解,地球上最顶尖的电气工程师团队竟会搞砸一个电源接口,而且在出货前没有发现问题。
沉没成本谬误和对小型艺术品的强烈(字面意义上的)渴望。这可能也是接口被密集设计的理由,显然,其设计对人为或其它错误的容忍度极低。
他们也在一些数据中心卡上使用12VHPWR。
我不是律师,但明知故犯地在产品中留下严重缺陷,这种行为非常恶劣,陪审团通常不会对此类行为持好感。
然而,正如我们从Epic诉苹果案中看到的,企业并不真正关心不良行为——只要他们的真实动机不被发现。
> RTX 50系列是NVIDIA第二代采用12VHPWR连接器的显卡。
这是错误的。50系列使用的是12V-2×6,而非12VHPWR。30系列是首个采用12VHPR的系列。40系列是第二个采用12VHPWR的系列,同时也是首个采用12V-2×6的系列。50系列是第二个采用12V-2×6的系列。12V-2×6的母头连接器发生了变化,而12V-2×6和12VHPWR的公头连接器是相同的。
吹毛求疵并不能改变12V-2×6连接器也会烧毁的事实。
该用户指责NVIDIA未解决该问题,却忽视了他们已通过12V-2×6接口进行改进,据我所知,该接口出现的问题要少得多。
该接口仍未配备熔断、检测或负载均衡功能。这无异于定时炸弹。
这是一个连接器。PC内部的任何连接器都没有这些功能。他们可以在连接器的PCB侧电路中添加这些功能,但这与连接器本身是完全分离的。
不过,行业似乎正在朝着在电源供应器中添加检测功能的方向发展,考虑到Seasonic的公告:
https://www.tomshardware.com/pc-components/power-supplies/se…
最后,我认为有一个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即改用两根大截面导线代替12根独立导线来传输电流。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平衡导线的需求。
此前设计精良的显卡已采用我所描述的技术。取消检测电路和保险丝是近期才出现的发展。
我喜欢只使用粗导线的想法。这样会干净简洁得多。使用24或48V电压也不错,但这将与当前设计有更大差异。
> 之前设计良好的显卡采用了上述技术。取消检测电路和保险丝是近期才出现的发展。
我的意思是,这些功能应该存在于PCB上,而不是连接器上。有些连接器确实带有熔断功能,例如英国的交流电源插头就是这样的例子。而电脑内部的连接器则没有这些功能。
哦,当然,我并不是建议连接器本身应该具备这些功能,而是说在设备上没有这些功能的情况下不应该使用连接器。
50系列连接器也烧毁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假设12WHPWR仅存在1个问题是极其错误的。12V-2×6的改进消除了部分潜在问题,但并非全部。若要消除所有问题,需将12根电流传输线替换为2根大截面导线。这样导线就不会失衡。当然,连接器需要将两根导线拆分为12根极短导线以确保兼容性,但这些导线会在GPU的PCB上重新组合成单根导线。
(背景:12VHPWR和12V-2×6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后者本应是改进版并完全修复,但仍包含“本应”满足规格的承载能力不足条款。)
它们并非完全相同。
https://www.corsair.com/us/en/explorer/diy-builder/power-sup…
> … NVENC 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NVENC 有什么特别之处,是 Vulkan 视频或 VAAPI 无法提供的?
> AMD 也有加速视频转码技术,但不知为何似乎没有人愿意将其集成到产品中
OBS 与 VAAPI 配合良好。期待他们将 Vulkan 视频作为选项添加。
无论如何,作为一名 Linux 玩家,我已经多年没有使用过 Nvidia 了。AMD 的体验要好得多。
> 我讨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惩罚,长达七年之久。
Nvidia 从事这种行为的时间远不止七年。早在 2003 年,他们就在基准测试中作弊以控制舆论。https://tech.slashdot.org/story/03/05/23/1516220/futuremark-…
还有人对整个科技硬件改进感到有些失望吗?似乎每年我们得到的改进越来越少,成本却越来越高,而使用场景也越来越不实用。整个行业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收益递减的寻租行为。我曾经关注硬件改进,但现在基本上不关注了,因为我意识到我(以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它。
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正在投入如此多的资源来实现诸如游戏等领域的微小改进,而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过去的主要爱好就是游戏。光线追踪、路径追踪、DLSS等技术,仅GPU的价格就高达$3000——当一款2010年的细胞着色游戏在高端烤面包机上运行时,给我带来了最大的快乐,谁会在乎这些呢?人工智能的应用案例也未能让我印象深刻——似乎每一代技术升级,我们只是消耗更多电力来处理更多数据,并祈祷能有所改进(同时赚取可观的利润)。
另一位评论者说得很好,人生中有太多比追随这场闹剧更值得做的事情。
你的失望是有道理的,但我必须说,在Mac平台上,情况从未如此令人满意。M系列芯片年复一年地表现出色,GPU性能也在逐步提升,机器学习核心更是令人惊叹且实际可用。
说得对,我们应该赞扬那些真正致力于提升基础计算效率的创新努力,就像你所说的苹果所做的那样。尤其是在最近的x86发展中,似乎是“在芯片上塞尽可能多的核心,让你的公寓变热,同时电源供应器燃烧”(与此同时,软件的效率却一天比一天低,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无论何时,我都会选择一个没有花哨功能、单纯更高效的计算平台,而不是让制造商试图蒙蔽我们的眼睛。
是的,从英特尔切换到M1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改进,但并非在每个方面都是如此。现在他们正在弥补其他差距,情况正在变得更好。
我记得当初差距非常明显,就像PS1到PS3的升级简直令人惊叹。
有趣的是,无论硬件速度提升多快,我们总能用臃肿的软件填满它。
依我之见,在软件发展史上某个节点,我们失去了对硬件能力与软件最终成果之间关系的把握。硬件性能提升了多个数量级,但整体软件质量、实用性和效率并未同步提升(是的,这是我坚信不移的观点)。最终我们得到的 mostly 是垃圾,偶尔才能见到真正利用晶体管的杰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问题,利用这些硬件来实现其带来的好处所需的软件开发似乎也并不顺利,至少在游戏领域是这样。不过我认为英伟达可能并不太在意,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而且目前也没有市场压力迫使他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消费级GPU明天就消失了,他们照样能过得很好。
几个月前,黄仁勋表示,他认为量子计算是未来10到15年英伟达想要参与的下一个重大领域(这似乎与GPU计算的时间线相似),所以我认为消费级GPU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优先事项。过去,游戏是主要目标,专业用途只是副产品,但过去几年情况发生了逆转,游戏开始借助计算的共同特性来发展。
我们的股票投资在上涨,所以……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只能耸耸肩。
对于任何记得《经济学原理》的人来说,看到“黄牛机器人在新品发布后立即抢购所有新机型”这样的描述,很难不得出结论:NVIDIA本身只是将销售的机型定价过低。
文章抱怨消费级GPU的问题,但如今这些已沦为英伟达的边缘副业项目,其核心业务是企业级AI芯片。无论如何,英伟达在两方面均未面临AMD的显著竞争,因此仍能继续这种做法。
撇开误导性营销不谈,确实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硬件在不借助某种AI降噪和超分辨率技术的情况下,无法实现4K 60Hz的实时光线追踪。但光线追踪技术本身确实是_极度_复杂的,因此我无法责怪任何人尚未将该技术应用于消费级PC。皮克斯电影需要庞大的渲染农场,每帧渲染都需要大量时间,这并非偶然。坦白说,我们可能更早地在游戏中看到高斯喷射和实时扩散模型,而非完整的全分辨率光线追踪。
我的4090在4K 60Hz下运行光线追踪毫无问题
什么游戏?而且没有使用任何 upscaling 技术吗?
真的吗?我甚至无法在 RTX 5090 上以 4K 60Hz 运行 Minecraft(DXR: ON)…
可能是 Blackwell 又出现了一个回归问题。
Aks. “一篇让所有人对 Nvidia 感到不满的文章。”
如果你想讨厌Nvidia,那里总会有让你满意的内容。
整整一节关于12V HPWR连接器的内容,却没有提到12V-2×6。
很多“天啊,垄断”和“为什么人们不买AMD”的论调,却没有考虑也许……AMD显卡在关键性能上并不被大众认为是最好的。(比如每瓦特性能,也就是发热量。)也许这都是 perception,但 AMD 应该努力改变这种 perception。如果你想要更凉爽的 CPU/GPU,perception 就是那 Intel/Nvidia。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如此。
供应情况不太好,我承认这一点,如果你不想将就 5060。
> 竞争的开放标准是FreeSync,由AMD主导。自2019年起,NVIDIA也支持FreeSync,但以“G-Sync Compatible”品牌命名。个人而言,当存在竞争的开放标准且差异微小时,我不会选择G-Sync[4].
开放是好事,但开放标准本身不够。你需要某种测试/认证,而这正是G-Sync流程中内置的。AMD现在也有FreeSync认证计划,这很好。
如果你只依赖标准,一些制造商会变得非常懒惰。我的其中一台显示器理论上支持FreeSync,但我第一天就关掉了,因为它的支持范围很窄,而且闪烁非常严重。
如果你是玩家,你已不再是NVIDIA最重要的客户。
这与Mac用户醒来后发现自己的电脑是由一家手机公司制造的冲击力相当。
甚至算不上一家手机公司,更像是一家应用商店和微交易服务公司
除了iTunes被削弱外,我并不觉得Mac被忽视了。不过对2016-2019年的MBP感到不满。
是的,但既然他们已经卖给我的产品继续正常工作,我为什么要关心?Nvidia不再与我合作,这如何实质性地改变我的生活?
这似乎为AMD提供了机会。但只要Nvidia拥有最佳技术,我会在升级时继续购买。
很久没买了。自从加密货币玩家开始囤积GPU用于挖矿后就没再买过。
我是个玩家,喜欢我的AMD显卡。我不在乎光追、帧生成或4K游戏。我能以500fps+运行所有现代FPS游戏。我真希望市场不要这么追逐潮流,人们能买适合自己的产品。
是的,我过去几年和你一样,一直抵制我认为不必要的奢侈消费。直到我在工作中使用了4K显示器并体验了4K HDR游戏,我才改变了想法。我立即出去购买了RTX 4070显卡和4K显示器,而且我再也不会回头了。这种体验令人惊叹,我之前没有早点尝试真是个傻瓜。
4K HDR游戏并非未来趋势,它早已成为行业标准多年,这绝非偶然。
因为他们不会以低价出售热门高端显卡?好吧,TS
更不用说我当地的Microcenter目前有货。
我没有读完整篇文章,但有几点想提:
* Nvidia GPU的价格简直离谱。用同样的钱,你可以买到一台搭载非Nvidia GPU的极佳电脑。
* 物理GPU尺寸庞大,即使让显卡水平放置在主板上也显得吓人。
* Nvidia的显卡线缆熔化问题至今未解决?我几年前就听说过这个问题,以为已经解决了。
* 像CUDA这样的专有框架终将衰落,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Nvidia似乎只关注AI市场(我个人认为这个市场迟早会崩盘),完全不关心非GPU的AI市场。
我记得多年前还是青少年时,3dfx曾是主导的显卡制造商,约翰·卡马克(John Carmack)曾在一本游戏电脑杂志(文章关于《雷神之锤I》)中预言,未来不会属于3dfx和Glide。几年后,3dfx确实消失了。
或许这只是3dfx故事的重演。我认为AMD和英特尔有巨大机会平衡市场并打压英伟达,无论是在AI还是游戏领域。
我在其他HN帖子中只听到关于英特尔ARC显卡的正面评价,如果我需要从零开始组装新台式机,面对英伟达推向市场的价格,我肯定会考虑英特尔或AMD。
> 像CUDA这样的专有框架终将衰落,只是时间问题。
CUDA已经度过了多次试图提供开放替代方案的尝试,其中最早的是OpenCL。
对于一家硬件公司来说,其护城河(如果算得上是护城河的话)主要依赖于软件,这实在有些讽刺。而且围绕CUDA的软件本身也并非特别出色。但不知为何,AMD似乎连这个低标准都达不到,尽管他们有数十年的时间来追赶。
另一方面,英特尔在硬件方面严重落后。
以下是我对显卡的总体看法。我喜欢NVIDIA显卡的极致性能。它们无可匹敌。只要没人能超越,这种局面就不会改变。我也拥有过AMD和英特尔的显卡,主要玩《使命召唤》《雷神之锤》《孤岛危机》《荣誉勋章》等FPS游戏,所有这些游戏在NVIDIA显卡上表现都更好。但我注意到一个变化。
每年性能差距似乎都在缩小。我为我的RTX 4080 Super支付了$1000多美元。这太离谱了。没有显卡应该超过$1000。所以下次我“升级”时,不会选择NVIDIA。我可能会回到AMD或Intel。
我希望Intel能继续开发高性能且价格合理的显卡。这类“稀有产品”存在巨大市场。AMD的策略是以略低的价格提供略低的性能。而英特尔则以远低于AMD甚至NVIDIA的价格提供相当的性能——这显然是制胜之道。
NVIDIA过于贪婪,他们玩过了头。现在是英特尔专注研发、填补性能与价格比缺口的时候了。
这是一篇高效且文笔流畅的TKO。
同意。这是一篇对长期积累的诸多失误的出色总结。我曾阅读过那篇关于电源连接器/分流电阻器的文章,对其中看似业余的设计感到震惊。尽管我没有5000系列GPU,但过去一年多来,驱动程序的糟糕表现让我震惊。
作为一名因AMD/ATi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而放弃它们的人,Nvidia和英特尔如今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我还有不幸地“升级”到第13代英特尔处理器,就在我们得知它们会过热之前)
我确实认为DLSS超采样技术非常出色,但天啊,它与帧生成技术同属一个体系实在令人烦恼,因为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DLSS”这个术语常被混用,导致概念模糊不清。
可以合理地认为,NVIDIA在GPU加速计算领域实际上拥有垄断地位,尤其得益于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尽管从严格的反垄断法角度来看,这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垄断(至少目前不是),但在实践中,NVIDIA对GPU计算生态系统的控制——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以及日益增长的专业内容创作领域——是极其 dominant 的。
> NVIDIA对GPU计算生态系统的控制——尤其是在AI、HPC
全球最大的两台超级计算机均由AMD提供动力。我认为说NVIDIA在HPC领域拥有垄断地位并不准确
来源:https://top500.org/lists/top500/2025/06/
引用两台政府资助的超级计算机作为证据来证明英伟达在HPC和AI领域缺乏垄断地位是具有误导性的:
– 政府资助的特殊案例并不能否定垄断行为。TOP500榜单上两台采用AMD处理器的系统——均为美国政府资助——是受采购限制驱动的例外,而非市场动态使然。英伟达的定价往往高不可攀,其主导地位使其有能力拒绝不符合其利润率的投标。这并非竞争——而是垄断优势。
– 孤立的胜利并不能否定市场支配力。垄断地位并非由每一次胜利定义,而是由市场中缺乏可行替代方案的事实决定。在商业人工智能、研究和企业HPC工作负载领域,英伟达占据了压倒性份额——往往超过90%。这种主导地位已达到垄断级别的控制力。
– AMD的低价策略是弱势地位的体现,而非实力象征。AMD的低价策略反映了其在难以竞争的市场中的弱势地位——这主要因为英伟达不仅垄断了硬件,还掌控了整个CUDA软件栈、开发者生态系统及人工智能模型兼容性。无需100%市场份额即可构成垄断——关键在于控制力。英伟达已然掌握。
简而言之:指出几个象征性的例外并不能改变NVIDIA对GPU计算栈(从软件到硬件再到开发者认知)的控制在实践中具有垄断性质的事实。
严格的反垄断法并不要求实际垄断地位才能触发,只需证明企业利用市场地位获取不正当优势即可。这并不需要垄断局面,只需证明市场地位被滥用(如垂直整合的滥用)。以标准石油公司为例,其市场份额从未超过30%。
打破垄断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但仅仅拥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本身并不会触发反垄断立法。
感谢ChatGPT!
> RTX 4090 非常强大,堪称真正的巨无霸
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自己在读一篇恶意挑衅的文章,而评论区里的每一条评论都证实了这一点。
文章列出了一系列来自“优化YouTube频道的技术专家”圈子的抱怨(“doink”表情和箭头在缩略图上,否则滚开),但这些抱怨都没有说服力。除了NVIDIA显然在放弃利润的部分…… 从5080开始,没有人能与之竞争,无论是否使用“假帧”,无论价格如何,我本可以从前三名显卡的销售中获得分红,但这些钱都落入了黄牛手中。
如果nVidia在赢,那是因为竞争对手和监管机构在放任他们。
另一个角度:Nvidia在Mellanox收购案中的客户支持……简直一团糟。这是美国企业界最糟糕的体现……那些只会推诿扯皮的官僚,拖延处理事务……要找到客户代表背后真正有能力的人,你得像一只心情不好的猿猴一样努力五次…… 我认为他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除非你发疯,否则他们的态度是……嗯,我想他不是认真的,所以他放弃了。
这里还有一个NVIDIA/Mellanox的垃圾问题:许多MLX网卡是由HP最终组装或后装的。所以如果你有一张HP的“Mellanox”网卡,NVIDIA对任何细节都洗手不干。这不是我们的产品;惠普可能对它做了任何改动,我们又怎么知道?所以你打电话给惠普……他们也一无所知,因为这真的不是他们的知识产权或驱动程序。
这简直是一团糟,越来越能说明为什么美国企业界这么糟糕
美国企业界实际上与政府状态非常相似。欺骗性营销、虚高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再加上低质量产品,这一切都令人失望。
上世纪80年代或许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整。但现在调整过度了30%。我并非绝对否定美国企业或资本主义。我只是说消费者已失去话语权…… 无论是电话树、维修权、缺乏问责制(2008年住房危机)、通过无休止的会计手段来降低税负,以及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这一切都失衡了。
我猜你用的是HP的“Mellanox”?因为Connect-X的支持服务很棒。
>我猜你用的是HP的“Mellanox”?因为Connect-X的支持很棒。
我只能相信你的说法。
如果我相信你的说法:那么Connect-X的支持就很糟糕
所以这又是一个糟糕的例子……这是第三次了吗?Nvidia真糟糕。
我最近升级 GPU 的主要原因是为大语言模型(LLMs)和扩散模型增加 VRAM。我并不太在意(或者说不需要太在意)游戏性能——凭借出色的Proton支持,我将家中服务器机架中的一台中端Linux游戏PC通过Steam远程播放运行(NoMachine也相当不错),但我的游戏类型是策略/电子表格类,而非需要快速反应的FPS游戏。
我最近的升级是购买了4090,但它仅提供24GB显存,而购买两块的成本又过于高昂。我还有一块古董级的Kepler数据中心GPU,但Nvidia早已停止对其驱动程序的支持,导致软件配置变得相当麻烦。我很有可能在下次购买时选择进口Moore Threads GPU; Nvidia的价格实在太高,而我的工作负载大多在睡眠时间内就能完成,因此不需要极致的运行速度,但也不能让速度慢到只能靠CPU运行;我需要所有内容都能放入显存。我更希望Intel能满足我的需求。$1500,48GB+显存,良好的PyTorch支持;快点实现吧,有人能做到吗?
我认为Nvidia并不特别在意其游戏显卡,除了不希望在该市场过多让利给AMD并维持现有形象外。他们不希望失去那些支持他们起步并至今仍忠实拥护的庞大游戏玩家群体。但他们只会生产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低数量的游戏显卡。
否则,利润都在数据中心(AI/HPC)显卡上。
> 几乎所有超分辨率技术都强制使用TAA进行抗锯齿,这会让屏幕上的图像在分辨率越低时看起来模糊得要命。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尽管我承认我在这里吹毛求疵。DLSS 确实是一种 TAA 形式,FSR 和大多数现代 upscaler 也是如此。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人工超采样的图像,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抗锯齿管道。
我们看到这种技术在实时光栅图形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演进:从棋盘格渲染到TAA,再到现在的DLSS/帧生成。它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一些TAA实现方案在当时实际上非常出色。
我见过的每种TAA都会在快速移动的物体周围产生 artifacts。这听起来可能像是快速动作游戏中才存在的问题,但它也出现在回合制RPG和工厂/城市建设游戏中。我个人一发现就会关闭它。不幸的是,有些游戏已经移除了传统MSAA作为选项,有些甚至在TAA和FXAA是唯一选项时,让关闭抗锯齿变得困难(尽管通常可以通过驱动程序设置绕过这些限制)。
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在光栅化过程中,每个渲染器都需要围绕特定的抗锯齿解决方案进行设计。抗锯齿就像渲染管道中的一堵高墙,有在渲染前可以处理的内容,也有在渲染后可以处理的内容。MSAA的问题在于,它与所有架构渲染决策紧密耦合。因此,TAA 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案,它能一举解决多个问题。而且它可以基本上作为一个后处理效果实现,与架构的耦合度要低得多。
MSAA 仅对几何边缘有效,着色器抗锯齿可以通过预过滤来对抗,但即使如此,也很难完全消除它。MSAA 还需要强大的多采样中间缓冲区,这使得它在高度延迟渲染管道中几乎无法实现,因为这些管道会丢弃覆盖信息以适应帧缓冲区预算。此外,行业已转向使用随机效果来渲染以前过于昂贵的事物,最新的是实际的实时路径追踪。我知道人们对 TAA 和 DLSS 有抱怨,但要在 4K 分辨率下实现实时路径追踪简直是疯狂的。我仍然认为能够实现这一点本身就是个奇迹。
个人而言,我希望大型厂商能更多地研究纹理空间照明等技术,这种技术能让着色器锯齿现象基本消失,与 alpha 混合兼容,并使 MSAA 重新可行。问题在于只对可见部分进行着色,避免浪费纹理像素。
还有另一条路径,即通过大幅提升像素密度来减少对抗锯齿技术(AA)的依赖,但我猜这会a) 成本更高,且b) 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被称为超级采样。以4K+分辨率渲染,然后下采样到目标显示设备。听起来就很昂贵。
不,我的意思是显示设备本身就具备高像素密度。
SSAA是一种比MSAA更古老的技术,但其效果与直接使用高DPI屏幕(无抗锯齿)在视觉上并不相同。
到一定程度。我认为8K下采样到4K与原生8K几乎无法区分。
不是说关闭TAA很难:而是许多现代技术在没有时间累积和抗锯齿的情况下无法工作。
光线追踪?需要时间累积和降噪。光照缓存?同样需要时间累积和降噪。大多数现代光照渲染技术无法在单帧内完成。再加上延迟渲染或混合渲染使得实现MSAA变得“痛苦”甚至“不可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地。
很多问题最终取决于个人喜好,正如俗语所说“关于品味,各有所好”,但这感觉就像在沙地上建房子。如果能去除(或至少减轻)这些 artifacts,那么只要不影响游戏的其他方面,我们当然应该继续探索酷炫的新技术。但如果无法修复,那么这些技术要么应被限制用于特殊用途(如过场动画或背景,类似《最终幻想7》的预渲染背景),要么被放弃/重新设计为虽美观但不实用的方案。
其实,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A和各种时间技术看起来几乎完美无缺。它们需要大量信息和像素。
你需要至少4K的渲染分辨率。现代效果在该分辨率下看起来非常惊人。
不幸的是,在4K分辨率下开启所有效果时,没有任何东西能流畅运行。
我的一个朋友是Nvidia的软件开发人员,负责他们的驱动程序。他最近抱怨说,他被要求修复新显卡(RTX?)驱动程序代码中的几个 bug,但并未获得实际硬件。他请求寄送硬件的请求被忽视,但按时修复的截止日期却不断被推迟。
他最终用个人资金购买了较旧但功能相似的二手硬件,以便完成工作。
我甚至不确定他最终能否报销这笔费用,但考虑到大公司的官僚作风,即使不能报销,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培训的兴起,Nvidia的主要收入来源转向了数据中心GPU(是游戏收入的10倍以上)。我好奇这是否影响了这些消费级显卡的质量,包括其设计和生产流程:
https://stockanalysis.com/stocks/nvda/metrics/revenue-by-seg…
你知道什么让我最懊恼吗?当年2002年左右,我建议父亲以$16左右的价格购买Nvidia股票,但那个愚蠢的自己却没买。他买了,并且一直持有至今。幸运的是,这意味着照顾他会更容易,哈哈,但天啊,我本该也买一些的。
天啊,你还没陷入他们的AI基准测试胡说八道。他们的数据中有4倍的差异,基本上是通过更改单位随意编造出来的。
他们从消费级产品时代就学会了这个把戏。开发者总是不得不从他们的幻想数据中反向推导出假设的扩展性
这是我对显卡的总体看法。我喜欢NVIDIA显卡的极致性能。你无法超越它们。只要没人能做到,它们就不会改变。我也拥有过AMD和Intel显卡,主要玩FPS游戏如Doom、Quake、Crysis、Medal of Honor、COD等,所有这些游戏在NVIDIA上表现更好。但我注意到一个变化。
每年性能差距似乎都在缩小。我为我的RTX 4080 Super支付了$1000多美元。这太离谱了。没有显卡应该超过$1000。所以下次我“升级”时,不会选择NVIDIA。我可能会回到AMD或Intel。
我希望英特尔能继续开发高性能且价格实惠的显卡。这类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AMD的策略似乎是牺牲部分性能以换取更低的价格。而英特尔则提供与AMD相当、甚至有时能媲美NVIDIA的性能,且价格远低于后者——这无疑是制胜之道。
NVIDIA变得过于贪婪。他们过度扩张了。现在是Intel专注于研发并填补性能与价格比方面巨大空缺的时候了。
我不同意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主要是认为NVIDIA的驱动程序曾“良好”——但总体上我同意。
我目前使用的是4070 Ti显卡。我用它进行推理和VR游戏,设备是Pimax Crystal(分辨率为2880x2880x2)。在《战争雷霆》中,我能达到约60帧每秒。我非常希望能够升级到一款至少拥有16GB显存且图形性能更强的显卡……但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显卡,无论价格如何。
这里真正的核心问题其实是那些脑子不灵光的YouTuber为了博取眼球而制造的闹剧。这占了问题的80%。而他们的观众(以及那些被印刷媒体报道的读者)对此趋之若鹜。
毫无经验的傻瓜们使用第三方线缆错误安装硬件,然后将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而YouTuber们则趁机跟风博取点赞。
这些99%的用户错误问题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在某些情况下,是受第三方供应商雇佣来保护这些供应商声誉的人)炒作起来的。
而关于驱动程序的性能问题被炒作成世界末日般的场景,同样是由YouTuber们为了博取眼球而将这些问题放大,这种情况在每一个硬件和软件产品中都普遍存在。一切皆是如此。
声称“DLSS是骗人的”之类的说法,只是参与这些挑起争议的人完全缺乏理解的体现。比如……这种技术显然无法通过主要方法神奇地提升硬件生成帧的能力。它正是如宣传所言。它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近似计算。这是一种非凡的技术,如今已在整个行业中普及。支持和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就像每个高质量的硬件产品在其早期生命周期中所做的那样。
这一切都如此愚蠢,根源在于那些追求广告收入的人的贪婪,以及那些缺乏基本常识或经验的人在谈论和做的事情。作者公开承认沉迷于社交媒体的抱怨,真是令人尴尬。
如果你看过GN或LTT的视频,他们从未声称DLSS是骗局。他们明确指出该技术的优点,但也指出Nvidia在营销材料中关于性能的声明是谎言。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且不相互矛盾。我认为像帖子中这样的人对虚假营销感到愤怒,并因此对整个技术产生负面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 毫无经验的傻瓜在安装硬件时错误地使用第三方线缆
这并不属实。就连GN也复现了原厂线缆熔化的现象。
此外,为什么不能使用第三方线缆?去他妈的DRM。
我指的是本文的章节标题。YouTuber并非真正的主导群体,但该群体中存在一套普遍认同的观念和叙事,不同子群体都会接受并传播这些观念,而这正是讨论游戏硬件使用时整个领域中存在的情况。
我不能代表所有YouTuber发言,但我确实观看了大部分GN和LTT的视频,这些投诉是合理的,也不是随意的硬件安装。
据我所知,他们俩都没有遇到过显卡意外起火的情况。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Derbauer为某第三方供应商的线缆辩护,而他自己也承认已经将该线缆插拔过各种显卡大约50次。
YouTubers 报告的实际案例都是 Reddit 用户和其他随机社交媒体用户,他们显然应该寻求专业安装服务。由于社交媒体的炒作周期,发烧友级消费硬件的巨大 popularity 吸引了大量缺乏经验的发烧友进入这一领域。而他们自行进行硬件项目时遭受损失并不令人意外,这与其他所有业余硬件项目中发生的情况如出一辙。
大多数抱怨问题的用户都是虚假阳性用户错误。实际故障率(确实存在设备故障)要低得多,这就是保修存在的意义。
我确信故障率被夸大了,我同意这一点。
但事实是,Nvidia已从消费级业务转向B2B领域,他们甚至不再假装关心用户。人们对此感到不满,这可以理解,而当你将此与虚假营销、库存短缺、偶发硬件故障、缺失ROPs、令人难以承受的疯狂价格以及这些GPU存在的其他问题结合起来时,这就是最终结果。
GN是最初的“假帧率制造者”,他们一直对DLSS持否定态度,在评测中忽视它,并对RT技术进行贬低。
AI超分辨率、AI降噪和实时渲染(RT)早在6年前就已经被明确视为未来趋势。CDPR和其他行业公司都深知这一点,但像GN这样的媒体却刻意营造一种叙事(几乎到了阴谋论的程度),声称开发者们与时代脱节,根本不懂自己在谈论什么?
有一部分玩家热衷于竞技类FPS游戏。其中大多数人,就像所有休闲竞技爱好者一样,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却对GN推崇的240Hz光栅化技术趋之若鹜。随后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大多数玩家(就像互联网上每个喧嚣的少数群体一样)。
快进6年,NVIDIA在Steam前十GPU榜单中占据主导地位,AI渲染技术已成主流,光线追踪技术正逐步取代光栅化。
如今数据已明朗,叙事转向认为大多数消费者是“傻瓜”,因为他们购买了NVIDIA、任天堂等产品。而内容创作者经济将告诉他们“他们是正确的”。
编辑:我认为,这些媒体对NVIDIA怀有偏见,这种偏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因此,AMD在RT性能上的劣势以及多年来缺乏对DLSS套件的竞争性回应,导致他们自我欺骗,认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本质上,他们是在为AMD制造障碍。如今,FSR4终于问世,仿佛AI upscaling终于被接受了。
> RTX 4090 非常庞大,堪称巨无霸。事实上,它如此庞大,以至于引发了需要支撑支架来防止 GPU 下垂并拉伸 PCIe 插槽的趋势。
这并不准确。人们在购买 10 系列显卡时就已经开始使用支架。
消费级GPU感觉像是过去几年的“纸面发布”
这就像他们故意不销售,因为他们将80%的生产分配给了企业级市场
我只希望新工厂能尽早投产,因为这些价格太离谱了
随着英特尔也表现不佳,AMD似乎正准备接手“传统计算”领域,而其他人则纷纷转向追逐新的黄金热潮。想必台式机和游戏设备领域仍有些许利润空间?
下一件大事可能是中国GPU,它们与NVIDIA GPU质量相当,但至少便宜10-20%,而我们可能需要等待5-10年。
> 由于超过90%的PC市场运行在NVIDIA技术上,他们显然是GPU竞赛的赢家。输家是我们所有人。
当然,我们压倒性地选择了更好的选项,这意味着……我们反而更糟糕了,对吧?
这番话听起来有点抱怨。AMD的最新产品相当不错,性价比更高。为什么不选择它们?唯一的遗憾是它们没有像NVIDIA高端产品那样大规模生产。
选择那个锁定供应商、不遵守标准的品牌,确实意味着当他们决定大幅提高价格时,你必然会吃亏,而你对此无能为力,这确实会让你更糟糕,是的。
不过,AMD十年前也远非处于良好状态。Nvidia仍然坑了你。
你们很多人选择了Windows,所以,是的。
目前,所有关于硅芯片的讨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当旧的电子废弃物Xeon处理器被改造成可用的机器时,这一点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这已经发生在几年前。
整个行业显然出了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崩溃。这将是大家期待的兴奋点。
很多那些Xeon电子废弃物机器简直糟糕透顶,尤其是在它们流行的“廉价游戏PC”细分市场中。单核时钟频率低,桌面级配置的内存带宽低,而且主板价格昂贵,功耗比消费级替代品更高。
> 这将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兴奋点。
或者台积电可能因地缘政治因素陷入困境,导致现代GPU的二手价值甚至超过当前定价。这都是稀缺性体系,事情可能朝任何方向发展。
与新款相比确实糟糕,但以“免费”的价格来说,还是挺划算的。
如果高端GPU找不到好的用途,二手型号将像AOL光盘一样。
当然,最终会这样。那么到了2032年,你可以享受2025年稍有余力的人们已经使用多年的光栅性能。
按照你的逻辑,如果需求如此巨大,人们应该成车地抢购900和1000系列显卡。但如今GTX 980仅需$60,坦白说在许多方面并不具备竞争力。而且无论是900还是1000系列,如今都缺乏驱动支持,因此大多数用户会选择更新的型号。
现在已经没有那种零成本的电子废物了,那是一次性的事情。
此外,这不是“逻辑”,也不是消费者建议。这是行业中的一次偶然事件,在我看来,它代表了一种症状。
您对此次上涨有时间表吗?我需要一些刺激。
这更像是一系列潜在事件的序列,而非具体时间表。
高端GPU已不再适合游戏(低端GPU即可满足需求),而游戏曾是其传统需求来源。它们目前正依赖人为制造的需求维持。
当前有两个市场可能需要它们: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增强现实(AR)。这两个市场目前都毫无用处,而且越来越无用。
CPU 只是搭了顺风车而已。
因此,许多事情都悬而未决。当超级高端 GPU 没有下一个用途时,就会出现暴涨。
战争是此类设备的潜在用户,我预测它可能会成为大语言模型(LLMs)和增强现实(AR)之后的下一个应用领域。但如果战争爆发到足以推高硅芯片价格的规模,许多事情都会破裂,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将飙升到让硅芯片显得微不足道的程度。
我认为它会在战争推动它之前破裂,而且它将在我们有生之年发生(所以,这不是诺斯特拉达穆斯式的预测,只有在我死后很久才会实现)。
> 高端GPU已经对游戏无用(低端GPU就足够了),这是它们传统的需求来源。它们现在正依赖于人为制造的需求。
如果你想要光线追踪或4K等功能,情况就不同了。
我看不出来在战争情况下GPU工厂如何能以“如此规模推动硅片价格上涨”。除非你指的是供应短缺,人们不得不拆解TI计算器获取处理器来组装玩《俄罗斯方块》和《太空入侵者》的盒子。
为什么不呢?
这就是二战时期的运作模式。汽车和飞机的供应链几乎被国有化以支持军事工业。
如果无人机、监视系统和卫星成为主要战争技术,它们都将使用硅芯片,因此这些行业将被完全国有化。
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种迹象。无需天才也能预测这些行业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然而,与食品和燃料的平衡更为微妙。一场涉及无人机、卫星和监视技术的战争与二战不同,其中存在商业层面。如果将它写在纸上,食品和燃料能体现更强大的实力,因此能调动更多资金。任何公共危机都可能让人们忘记GPU,并危及当前正在实施的国有化进程,而这一进程仍依赖于相对和平的国际贸易。
CPU和GPU计算将用于军事用途,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海量数据。想象一下数据中心处理卫星图像以识别战壕、防御工事和车辆的情景。
> 卫星图像用于识别战壕、防御工事和车辆
老兄,你描述的是80年代。我们现在是2025年。
GPU将用于自动化监控、间谍活动、洗脑和市场操纵。至少当前技术批次暗示了这一点。
阻止这成为完整反乌托邦的唯一因素,是我之前提到的食物与燃料的微妙平衡。
如今已相当明显,整个富裕国家若做出错误决策,都可能面临饥荒。事实证明,GPU无法产生热量,而你能够操纵的市场规模也有限,无法为你生产足够的热量。
2025年乌克兰战争。
有卫星和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平台在采集图像和数据,数据中心则将这些信息处理成可行动的目标。
> 为什么不呢?
在任何“大规模”战争中,跨洲际飞行或从潜艇发射的炸弹。
我看不出来这与你之前说的有什么关联。
我的观点是,GPU工厂是大型静态目标,拥有敏感的供应链,因此在如此容易被破坏的情况下,它们没有战略重要性。
飞机和汽车工厂也是如此。我已经解释过所有这些内容,包括是什么维系着供应链,以及它们的战略价值。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达成一致?
本地大语言模型(LLMs)越来越受欢迎,运行也越来越容易,中国公司正在以麻省理工学院或类似条款发布各种尺寸的极佳模型。VRAM 的数量是主要限制因素,这对游戏也有帮助。
游戏不需要额外的 VRAM。
从市场角度来看,LLMs 可以推动 GPU 的销售。它们是否有效并不重要。
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创建全球版“防火墙”基础设施的完美借口(中国人是这一领域的先驱,正在赶上计划)。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大语言模型(LLMs)是一种麻烦,一种干扰。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害。
> 游戏不需要额外的 VRAM。
真的吗?那纹理呢?新一批游戏可能会使用哪些机器学习技术?例如,虽然目前驱动NPC互动的LLMs表现相当糟糕,但两年后会怎样?届时可能实现任意对话树以及动态配音的NPC或玩家角色。这在没有更多显存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 这是创建全球版“防火墙”基础设施的完美借口
是的,让我们加强审查,让互联网的梦想比现在更死气沉沉吧。
>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大语言模型(LLMs)是一种麻烦,一种干扰。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害。
你应该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理性的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不会为强制使用大语言模型(LLMs)的公司辩护(这就像强制使用 vim 或任何其他你不喜欢的技术一样),但我不同意它们是麻烦、干扰或普遍伤害的说法。这完全取决于选择和适用情况。
这与实际的硅销售策略有什么关系?
不要把相邻的话题误认为是我讨论的主要内容。这只是证明了我所说的观点,即目前所有关于硅的讨论都是胡说八道。
没错。如果你们想吃爆米花的话,我也想分享一下这种兴奋。
没有足够的 VRAM 来加载大型大语言模型(LLMs),以免与他们昂贵的高端产品竞争。这叫做市场细分。
AMD的开放性对游戏行业来说是个积极因素。我只希望他们也能推出基于ARM的APU。
NVIDIA赢了?
对我来说不是。我更喜欢Intel的产品。开放且对Linux友好。
我甚至希望他们能发布下一代RISC-V主板,搭载Intel显卡。
搭载NVIDIA显卡的RISC-V主板更可能实现:https://mp.weixin.qq.com/s/KiV13GqXGMZfZjopY0Xxpg
NVIDIA在即将举行的RISC-V中国峰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在NVIDIA计算平台上启用RISC-V应用处理器”
对此不满意。
要是NVIDIA能把他们的企业解决方案应用到消费级硬件上就好了。
问题是,公司文化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文化就像葛藤一样具有侵蚀性和传染性,不仅在公司内部蔓延,还会影响到周边公司。人们开始以某种方式思考,他们在相邻公司之间的流动率远高于在更远的行业领域,高管们开始在彼此的董事会中任职,转眼间整个行业板块就被腐蚀了,客户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部剥削机器中,而不是参与一场互利互惠的交易,其中贸易能增加所有人的财富。
你可以围绕谎言构建神话来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我有法律义务最大化股东价值。”不,朋友,你对将公司卖给表亲(哈哈!)换取几颗玻璃珠的行为有非常具体的限制。你有法律义务按照自己包装盒上的说明处理晶圆,但这似乎并不困扰你。
如今,我能拿到像优秀的ASUS Proart P16(如果你能抢到的话,赶紧入手吧)这样的机器,搭载一块4060或4070显卡,可以启动Pytorch并确保模型能在人为设定的规模下正向和反向运行,然后去Latitude或其他地方租用GB200或类似设备 (认真看看Latitude,他们很棒),或者那些极具竞争力的L40系列飞行机器(飞行速度快得令人惊叹,就像Winamp时代一样,也值得一看)。GMTek EVO-X1是一款性能不错的ROCm推理机器,价格不到1000美元,它的“大哥”在2000美元以下的价格区间内,已经逼近DGX Spark的性能。市面上确实有不错的产品,但它们都来自非主流厂商。
我不再玩游戏了,但如果我还在玩,我会非常关注ARC,我听说它很不错。
去他妈的云服务和他们那些过时的Xeon处理器,它们的售价比Latitude的5GHz EPYC还要高。去他妈的NVIDIA游戏零售市场的疯狂竞争,这在2025年既是技术风险也是道德风险。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耍些小聪明才能获得五到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还能算得上公平的交易,但2025年依然可以实现高效计算。
> 别管云服务和他们过时的Xeon型号
兄弟,没人讨论这个,这让我抓狂。从任何云服务提供商处保证获得现代CPU的唯一方法是明确配置最新实例类型。如果你使用任何更高层次的抽象服务(Fargate、Cloud Run、Lambda,无论什么),你得到的将是15年前的二手CPU,按秒计费,因此较慢的旧CPU会让你吃亏,而且你需要支付比低级别实例高30%以上的溢价,因为这是“托管服务”。这简直是疯狂且极其可悲,这么多客户竟然忍受这种情况。
裸金属服务的价格与以往相同,但现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latitude.sh 是我的最爱,但也有一些服务商可能稍显粗糙。
现在部署速度快得多,操作也更简单。而且覆盖全球,我需要在全球各地部署(很多地方都能完美运行,而且可以免费获得 Ryzen 处理器型号)。
小贴士:将 Ubuntu 24.04 LTS 烧录到一个分区(这是所有系统的默认系统),并将其用作“高级 IPMI”,即使你运行的是 Ubuntu。你可以随时启动到一个已知完美的系统,并使用所有工具进行调整。如果我需要重启,我只需克隆它,比在 EC2 上启动虚拟机更快。
不错的广告软文。希望你为这些植入内容获得了报酬。
我希望如此!但人们并不在意我的观点到足以让我从中获利。
不过我确实花了很多精力寻找现代高性能计算的优惠方案。这就是我用来在预算内获得高性能的方案。
有人会付钱让你在HN发帖吗?我该如何注册?
没人会读这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和观点完全是反企业的胡说八道,而大量一致的回应表明,你们中没有人关注过GPGPU的历史发展,也没有在GPU上做过任何严肃的工作,更没有跟进NVIDIA研究人员的开源工作。
对于那些每天在各行业从事GPGPU工作、使用RTX套件开发、进行AI研究等的人来说,这种被宠坏的玩家心态已经让人厌倦。
是的,他们确实有一些营销和技术失误,就像任何大型上市公司都会有的,但他们在研究驱动的开发与企业盈利需求之间的平衡是无与伦比的。
而且我并不为NVIDIA工作。我只是在这个行业待得足够久,见证了英伟达对每一个领域的巨大贡献。他们的研究工作令人惊叹,任何在这个领域工作过足够久的人都能看出来。憎恨他们是疯狂的。
他们对各个领域的贡献与他们如今对普通消费者态度恶劣的事实并不矛盾。
此外,没有人说过他们讨厌他们的研究人员。
也许普通消费者并不认为自己被当作垃圾对待?Steam前十名GPU列表几乎全是NVIDIA。是满意的客户还是被欺骗的傻瓜?我多年来看到过很多后一种观点,忽视消费者的偏好似乎从未导致对结果的正确预测。
或者,也许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仍然对整体情况感到不满?
站在“游戏玩家”一边让我感到痛苦,但我更愿意支持被宠坏的游戏玩家,而不是现代的大语言模型(LLM)兄弟们。
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做过电子产品了,即使在那个时候,我也只是作为爱好者进行自建项目,但电源管理(显然是系统中这种高电流和昂贵组件的关键部分)令人羞耻。
嗯,这些12VHPWR连接器似乎是一个严重的火灾隐患。为什么它们没有被召回?我刚买了一块5060ti,现在真后悔没选AMD……这是什么情况 🙁
天啊,帖子中提到的其他内容同样令人震惊。哇!也许该研究一下AMD哪些型号在性能上能与之匹敌,然后卖掉这东西,天啊。
所有这些都是成为第一名的症状。
客户不重要,公司才重要。
竞争会迅速纠正这种态度,但AMD从不放过任何机会模仿NVIDIA的策略,而英特尔则远远落后。
所以现在,你只能接受Jensen喂给你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网站的英雄图片上写着“使用GIMP制作”?我从未见过网页横幅上写着“使用Photoshop制作”之类的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写,但GIMP是一个开源项目,所以粉丝们宣传它是有道理的。
你在90年代上网吗?当时每个网站都有很多这样的横幅。
管它叫妄想还是阴谋论,我不在乎,但在我看来,NVIDIA似乎想让整个行业都依赖其技术
如果所有游戏开发商开始依赖NVIDIA技术,整个行业将使消费者处于被迫妥协的境地
公众对RTX软件化(DLSS)的认知以及他们自创的技术术语已说明一切
他们有一个长期计划,而这个计划是:
– 尽可能赚取所有利润
– 摧毁所有竞争对手
– 锁定全球供应商
当我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觉得其中有猫腻:
https://i.imgur.com/WBwg6qQ.png
他们不是在胡说八道——他们只是在做一家处于主导地位的营利性公司该做的事。
其他消息:希望英特尔能振作起来,因为AMD正在碾压市场,而这最终会以同样的方式结束
听起来差不多 😀
如果真的要揭露这些混蛋,那也只是资本主义的手段,而且是在最微小的层面上。
你很安全。
没什么新鲜的,这只是Enshittification
这个人提出了一些有道理的观点,但他显然有意见要发泄。当他称DLSS是“蛇油”时,我就不再继续阅读了
没错,计算机图形学一直都是“软件技巧”的产物。关于DLSS以误导性方式进行营销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将其称为“软件技巧”本身并不是问题。
完全正确。以较低分辨率运行游戏并非新鲜事。我记得在1993年的《DOOM》原版中调整视口大小以提升运行速度。让较低分辨率画面看起来更好,而无需提升分辨率,正是抗锯齿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在解决的问题。DLSS只是另一种抗锯齿技术,如今它已如此先进,即使从更低的分辨率开始,也能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因此,即使我在原生分辨率下运行游戏,我仍然希望使用抗锯齿技术,而DLSS此时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依赖抗锯齿等技术来提升视觉质量且几乎没有缺点是一回事。但DLSS完全不同,因为放大会引入各种图形问题,而帧生成[1]更是如此,同时还会增加显著的输入延迟。NVIDIA会声称这可以通过其Reflex功能来抵消,但该功能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因此,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切最终都是软件技巧,但当这些技巧被放大到极致,营销完全围绕其展开,而原始性能仅比上一代略有提升时,这显然表明消费者正在被欺骗。
[1]: 我从哲学角度也反对帧生成技术。我希望我的游戏体验尽可能接近游戏创作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我希望每一帧都由游戏引擎生成;每个物体在游戏世界中都应呈现应有的外观,等等。我不希望我的显卡生成一个接近创作者意图的体验。
这就像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一本书,每隔一个单词就被算法替换成另一个单词。我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我并不反对帧生成技术,但超分辨率及其产生的 artifacts 并非 DLSS 独有,也并非新鲜事物。即使是后期 PS3 游戏也曾将分辨率从 720p 提升至 1080p。
但我们讨论的并非分辨率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对整个帧或多帧进行插值处理。
我认为我们不是在讨论这个?文章提到的DLSS是针对RTX 20系列显卡,而这些显卡并不支持DLSS帧生成:
> 让我一直感到不快的是,DLSS的营销方式并非仅针对NVIDIA产品线中性能较弱的GPU。不,它被营销为针对售价$1,000+的RTX 20系列旗舰型号,以实现包含所有高级特效的图形保真度。
我明白了。
这篇文章并未提供最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这一说法,但事实是,NVIDIA现在声称“达到4090级性能”,其依据是:如果启用DLSS多帧生成,当大多数像素是合成而非真实渲染时,帧率会大幅提升。
个人而言,我对DLSS在平衡或质量模式下感到满意,但帧生成带来的 artifacts 确实非常分散注意力。因此,我认为称其现代营销为“蛇油”是公平的,因为它过于依赖帧生成来营造真实进步的假象。
>为什么一家公司能持续数十年在发布时为客户提供足够的库存,而另一家却做不到?
我想作者太年轻,没有经历过从iPhone 2G到iPhone 6的时代。值得记住的是,就在不久前,Nvidia还囤积了近一整年的GPU库存未售出。这完全改变了Nvidia的供应链管理和预测方式。不幸的是,这给系列50带来了负面影响。我相信他们已经做出改变,下一代产品应该会准备得更好。但当AI需求看似无限时,你能做的也有限。
>作为游戏平台,PC长期以来因其向后兼容性而备受推崇。但随着RTX 50系列的推出,NVIDIA打破了这一传统。PhysX…..
Glide?那之前的音频驱动程序API呢?尽管我希望一切都能向下兼容,但现实并非如此。就像老游戏一样,你需要一些调整才能让它们运行。而且他们甚至提供了代码,让人们可以实际做些什么,而不是依赖模拟或逆向工程。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警告信号,也许,只是也许,光线追踪技术被过早地、不成熟地引入了。
不幸的是,事情并非如此。我们是否想回到3DFx时代,看看我们曾经认为是3D加速器伟大创意的那些想法,最终却被更好的创意或实现方式所取代?这些想法在纸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并进行迭代。
>现在他们正在开发一种计算成本更高的光线追踪技术:路径追踪。因此,我们本可以实现的代际改进再次被抵消……
难道路径追踪只是更好的技术吗?游戏开发者也不必使用这些技术。文章似乎认为Nvidia强迫所有游戏使用它。玩家希望获得更高的图形质量,而艺术资源和图形资产已经是游戏开发中成本最高的部分,且成本仍在持续上升。有哪些硬件改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这些目标?(针对游戏开发者)
>别忘了,帧生成会引入输入延迟,而NVIDIA需要通过其“Reflex”技术来抵消这一延迟,
不。这不是“Reflex”技术被发明的原因。Nvidia也在研发1000fps显示器,甚至可能实现亚毫秒级帧率的显示器。他们一直对延迟非常敏感。
——————————
我不知道现代玩家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在HN上看到类似观点。你不必购买NVIDIA。你可以选择AMD,现在还有Intel(再次)。基本上,我可以总结一点:玩家希望以最低价格获得NVIDIA最好的GPU,或者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价格,而无需理解市场动态或供应链及制造流程。他们还希望获得更高的“代际”性能提升,比如每两年翻倍。如果他们得不到,那就是NVIDIA的错。不是台积电,不是Cadence,不是东京电子,不是牛顿或物理定律。而是NVIDIA。
NVIDIA的公关策略在行业内并非新鲜事。每个品牌都会做类似的事情。我喜欢吗?不。但不幸的是,这就是游戏的规则。而苹果无疑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我对线缆问题表示同情。这也不是英伟达第一次遇到散热问题。但话说回来,他们也是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那群人。据我所知,问题并没有系列40那么严重,但一些YouTube视频似乎在夸大其词。供应问题会有所改善,但台积电3nm产能已全部订满。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让消费级GPU在AI工作负载方面能力较弱。或者让AI GPU采用领先工艺节点,而消费级GPU始终采用低一个工艺节点,以分流产能问题。我猜这可能是台积电加速在美国本土扩大3nm产能的原因之一。英伟达现在规模足够大,且现金充足,可以承担更多风险。
终于有人
看到有人揭露NVIDIA的胡说八道,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前GPU编程的状态糟糕透顶,这只是当今GPU市场问题的一个例子。
GPU编程缺乏开源内容让我想要放弃,转而选择苹果。相比之下,苹果的开源程度远高于在Linux上假装CUDA是开源的。
4090发布至今已近3年,目前二手价格比首发建议零售价高出约25%。购买GPU简直成了增值资产。这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是完全疯狂且令人愤怒的局面。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英伟达没有直接暂停他们的消费级产品线。显然,这已不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他们在过去五年里彻底破坏了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英伟达没有直接暂停他们的消费级产品线。
每年约$120亿美元的收入,以其他硬件公司的标准来看,毛利率非常高。他们想确保AMD和Intel都无法获得这笔收入,以便他们可以将资金投入到自己的AI/ML项目中。
有点夸张
NVIDIA在胡说八道,但这篇文章也在胡说八道。有很多人类的垃圾,一些例子:
– 12VHPWR不是问题所在。正如文章本身指出的,缺失的电源平衡电路才是罪魁祸首。3090 Ti同时具备12VHPWR和电源平衡电路,运行却毫无问题。
– Nvidia G-Sync:完全不是问题。G-Sync原生已死。自2023年以来,已有约1000款Freesync显示器发布,而G-Sync原生显示器仅有3款(!!)。
– RTX 4000系列并非仍然昂贵,而是再次变得昂贵。在RTX 5000发布前一年,它要便宜得多。
– 防下垂支架在 RTX 4000 之前就已存在
我抱歉,但这种表述方式太过夸张
> 经过 7 年的光线追踪实时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我们仍远未达到 4K 游戏 60 FPS 的水平,即使售价高达 $1,999。
这位用户抱怨某款产品无法达到他的标准,同时却忽视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妥协方案——正是这个方案本可以让产品符合要求,但他却以“这是假的”为由予以否定。
我本着善意阅读了这段内容,但实在看不出来这怎么能怪Nvidia?
Nvidia现实中如何能阻止黄牛机器人?
我有时在想,那些对“假帧”如此愤怒的人是否意识到,即使在原生模式下,每一帧都是假的。两者都没有更“真实”,只是不同而已。
这里有个我搞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当我查看DigitalOcean的GPU Droplet选项时,他们不提供任何Blackwell芯片?[1]我以为Blackwell应该是改变游戏规则的超芯片,将AI带入下一代,但许多提供商目前仍只提供Hopper H100?Blackwell芯片都去哪了?都过去好几个月了。
据说AWS在P6实例类型中提供了Blackwell芯片,但他们提供的唯一配置是2TB内存,价格为… $113/小时[2]?Nvidia到底在搞什么?
Project Digits到底去哪了?我开始怀疑NVIDIA过去三年根本没有开发任何新产品,而是通过炒作那些无人能买到的假想新技术,以及客户用三年前他们开发的优质产品所构建的解决方案来填补空白。比如,消费者无法购买Blackwell,因为“企业客户已经抢购一空”,而当微软试图采购时,他们又说“亚马逊已经买光了”,反之亦然。那里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事情在发生。是时候做空了。
[1] https://www.digitalocean.com/products/gpu-droplets
[2] https://aws.amazon.com/ec2/pricing/on-demand/
数字:7月22日似乎是搭载华硕品牌版本的发布日期。https://videocardz.com/newz/asus-ascent-gx10-with-gb10-black…